(inSky)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5|回复: 0

创新梦想——承载着飞控人的使命与担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6 13: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创新梦想——承载着飞控人的使命与担当

  2012年6月29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当三名航天员手持鲜花,向人群挥手致意的时候,潮水般的掌声和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把大厅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从2011年11月3日“天宫”、“神八”第一次高难度“太空之吻”到2012年6月24日航天员手控“神九”与“天宫”精准对接,仅仅间隔了7个多月。

  13天载人飞行、10余次变轨、2次对接,首次载人交会对接飞控复杂程度创下中国航天之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中心)陈宏敏主任带领着自己的科技创新团队,没有休息一天,就投入新的战斗,两次任务备战实现了无缝连接。


     提到这次任务的难度,陈宏敏主任一连用了四个“最”进行了概括。他说:“对我们飞控来说,最大挑战是‘天地协同控制’,最大难题是‘异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最核心的问题是‘飞行控制精度’,最关键的工作是‘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尤其是航天员要手控飞船在太空中与目标飞行器精准对接,在我国航天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挑战前所未有。”

  作为载人航天飞控的“神经中枢”,重任再一次落在北京中心肩上。火箭托举神舟九号飞船升空约9分钟后,北京中心就接手了飞船的控制。从船箭分离到飞船入轨,从飞船远距离导引控制到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从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到飞船安全返回着陆场,遍布国内外的10余个测站,分布在太平洋上的3艘测量船,以及置于同步轨道天基测控中继星,都要由这里指挥调度。所有对飞船和天宫发送的指令都从这里发出,所有的数据都在这里汇聚,整个飞控过程都由北京中心计划、组织、实施。

  针对两次对接实施过程复杂,技术状态变化大,天地协同要求高的特点,副总工程师李剑带领团队提出“飞控系统自动规划与辅助决策”的理念,带头开发了飞控协同工作程序自动生成模式,实现了飞控计划运行的全自动;

  针对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多型号、多目标和各层次人员的需求,总工程师童斌带领团队打造了一种以测控应用软件为核心的全新类型任务平台,为飞行器铺设了一条安全、畅通、高效的信息高速公路。

  经历了历次载人航天飞控任务,童斌的感触比常人更深。童斌说:“时代在变,攻关人员面孔在变,可有一种精神从未改变——胸怀使命,敢于担当,这就是不断推动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童斌的话也道出了北京中心创新团队共同的心声:“创新事业中,忠诚与能力同样重要。为国担当的责任和使命,是自主创新最好的‘加速剂’”。

  世界航天史上,载人交会对接成功率是65%。面对前所未有的难题,北京中心科技创新团队一边与时间赛跑,一边与困难鏖战,开始了艰苦的攻关。在短短七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立足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制定了各类方案、预案700多项,进行了400多次内外部联调联试,精心编写了500多万字的各种总体技术实施方案,完善升级了近500余万行源程序的飞行控制软件系统。

  北京中心党委书记刘清华告诉记者,在执行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科技干部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又有技术过硬的中坚力量,还有初露锋芒的青年才俊,可谓老将新星齐上阵。他们是中心科技创新团队的核心力量,是攻关创新的中流砥柱,他们凭着锲而不舍和自主创新打造了航天测控的多个奇迹:

  针对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轨道控制频繁、精度要求高的挑战,轨道专家李革非和同事们优化了轨道控制策略、突破了精确轨道控制技术,实现了控制精度百米量级到十米量级的飞跃。
文章来自 www.kongzhi8.com      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inSky)

GMT+8, 2024-5-15 13:01 , Processed in 0.02081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