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ky)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74|回复: 4

[讨论] 《能量机动传奇》是空战中的圣经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0 12: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9702当双方只有射程几KM的道弹,或是只有机炮的时候《能量机动传奇》才是空战中的圣经,其它时候没多大用,整体的作战体系才最重要,我现在已不痴迷对飞行动作的研究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0 12: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观点是, 功夫都有用, 关键是自己糅合在一起, 实践+ 理论  理论 + 实践。

郭靖成为一代宗师,就是因为学的功夫比较多。 广+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0 12: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49702



《能量机动传奇》是空战中的圣经吗?
2004-2005年,某人的一长篇大作《能量机动传奇》在国内知名军事杂志上发表,引发了空战迷的疯狂追捧。本人一向认为能把国外的一些成熟成功的空战理论经验,介绍到国内公开讨论,开拓国人视野是对国内民间军事研究一个大大利好的好事。但是随着时间和事态的发展我认为当初《能量机动传奇》的一些不当用语,以及作者本人以及军迷对航空飞行力学的科研进展了解甚少。已经开始引发一些负面效果特别是一些极为可笑的说法。本人虽然和航空无关,也对航空飞行没啥兴趣,本也不合适来开这个话题,引发争论(我也没时间去讨论)。但是实在不堪忍受军事迷老是追捧美国俄罗斯欧洲等航空大国80年代之后就逐步淡化的理论。这里我也来扯扯我所知道的“能量机动理论”的事情。希望对航空迷有所帮助。
我早在1999-2000年就从台湾模拟飞行游戏迷那里听说过“能量机动理论”的说法,自2000-2001年我摸到如何找国内学术资料文献的门道之后。我就试图从国内资料中找我国对“能量机动理论”的研究情况。正如《能量机动传奇》的作者所说:国内公开发表的专业杂志/文献几乎根本没有专门的涉及。早先我原本也以为国内飞机设计/空战理论研究与国外有几十年的差距。但是后来我无意中在超星数字图书馆发现国内一本主要谈飞机结构设计的书中提到了“能量机动理论”,该书出版于77-79年(反正是80年代前)。我当时突然意识到一个70年代的空战理念,可能随着时间的推进和概念的演化,在表述上甚至概念本身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才是我用“能量机动”关键词无法找到他的原因。因此我调整了思路对当时超星图书馆内所能看到的所有有关飞机设计(飞行力学、飞机结构设计)等等进行了查阅。最终发现在一本大约88年-90年代初的有关飞机设计的书中(查找上述资料是2001年的事情,我已经忘记了是哪本和其出版年代),我现在只是隐约记得书中的部分内容,主要在飞机设计中机动性和敏捷性的相关辩证关系。在其阐述飞机“敏捷性”的问题的提出的由来时牵出了“能量机动”的概念。自此我才知道了,现代飞机设计中的“敏捷性”和台湾网友口中的“能量机动理论”有着很深的关系。然后我依据“机动敏捷”“机敏性”等关键词才大致知道“能量机动理论”的后续发展。
总之大概故事是这样发生的:在50-60年代追求高空高速的时代,美国在越战初期发现其空战理论和战绩有很大的出入,美国人后来提出了一种“能量-机动”关系的理论,来解释上述现象,并以此理论在越战中调整对抗战术并获取了一定的成效。后来在YF16-YF17的试验中非常郑重的利用“能量-机动”理论来对上述飞机竞争第三代战机的性能进行了评估。不过这次将“能量-机动”理论参与飞机设计的实践,却是“能量-机动”理论退居二线的一个重要事件。原因很简单,当单纯的依赖“能量-机动”理论来评估YF16-YF17的性能和作战效果时,得出结论是YF16-YF17各有所长,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但是却发现在实际的空战模拟对抗中,YF16对YF17却取得了几乎所有领域的优势。美国人就此发现“能量-机动”理论仍然无法解释现实空战中制胜因子的很多问题。这时美国开始提出了空战中“敏捷性”的概念。“能量-机动性”是对于飞机“机动性”关系的一种阐述和评估效能的方法。但是当空战概念中出现了“敏捷性”概念之后。也一样出现了“能量-敏捷”的评估飞机“敏捷性”的方法。后来美国更是认为现代近距空战中“敏捷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1991年美国NASA提出的未来战斗机控制系统设计中提出了CRAFT方法,就是操作功率(C)、鲁棒性(R)、敏捷性(A)、飞行品质(F)和折中(T)。而国内外为了找寻“敏捷性”涉及的物理因素和评估方法前后都花了超过10年以上的时间。美国差不多到90年代初,国内是90年代末,才对“敏捷性”完成定性。关于“敏捷性”的具体内容包含什么,我不想多说(因为我不大懂飞行力学),文后我贴了一点国内90年代初的资料。有兴趣的人也可以自己去找更多的资料。
我这里只想说,“能量-机动”理论本身就根本就不是什么“格斗空战”制胜的圣经,甚至作为飞机设计理论的资格都不够,本身也存在着理论缺陷。他是一种参考价值很高的评估和分析战机机动性的方法。但是现在空战不仅仅是靠“机动性”取胜,还有其他因素,目前来看“敏捷性”的价值更大(注意请注意“机动性”的定义,如果你非要把“敏捷性”的概念放到“机动性”里面去谈,自己定义一套概念,那是另外一码事)。从评估“敏捷性”角度来看至少“能量-机动”理论价值是不大的。国外飞机设计飞行力学的研究早就不把“能量机动”理论作为研究的课题,而是研究如何理解和应用飞机的敏捷性概念。
在我看来,过渡恶炒能量机动性没啥必要。作为一种60年代提出的理论,在80年代已经就沦为一种辅助的设计评估方法了。如果我们现在还依照60-70年代,甚至连F16/F18设计都不完全参考的理论来设计未来的飞机。满脑子只有机动性,不知道敏捷性的概念。那么才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悲哀。
从整个事情的发展其实也很容易判断。“能量机动理论”的圣经说,从头到尾就是一帮业余模拟空战迷提出来的。理由很简单,“能量机动理论”出自“飞行员”之手,对于空战迷而言他们会很容易迷信“优秀飞行员”的任何判断。此外能量机动理论很好理解,大概初高中生的文化水平就可以。而飞行设计/力学的理论,没有相关专业至少硕士的水平,外加实际工程经验,很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境地。因此真正的影响空战的问题鲜少被人谈起,反而“能量机动理论”(分经典能量机动理论和修改版能量机动理论-就是丢了点敏捷性的概念进去)却成了“游戏迷”们的空战圣经。
这个“圣经”从西方游戏迷传播到台湾再流入大陆,进而有成为IDF/F16/幻影2000 PK Su27/30,J10/J11的依据的趋势。看到一些网友振臂或高呼或埋首质疑:为什么我国的航空杂志从未说过“能量机动理论”?我们的先进战机啥时能用上“能量机动理论”。看着一些和我一样是外行的人拿着自己也不清楚怎么回事的“舶来理论”,忽悠着呵斥着大陆网民,我心中有一份莫名的悲哀。
其他我不想在多说了。国内自从明确对“敏捷性”概念的定义之后。已经积极发展“敏捷性”的各种应用办法。方面从现有战机改良到新战机的研发,从战机平台扩展到武器系统都有涉及。国内至少有一种现有战机敏捷性管理系统的概念,目前看起来是作为现有飞控系统的一种补充。他可以通过分析自己和敌机的飞行状态、能量状态,来帮助飞行员最大限度的维持自己的作战能量。
(本人最近很忙,本文做个引子,大家自行讨论)
虚幻太慢,发到本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4 10: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之所以有经典之说,是因为它被无数人实践后证明是正确无误的才能得以这样的冠名。虽然新时期导弹的使用,使飞机的近距机动格斗变的少起来了。但对手也从飞机变成了导弹,和导弹搞格斗,怎么能成功躲开击杀,要学的能量原理不见的就能比以前少多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14: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航空器的飞行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而要进行空战,则要面对更复杂的流体力学现象,这绝不是一套“能量机动理论“能够涵盖的。但是,我们会因为一套理论不能解释所有现象就放弃它吗?显然不能!
        所有空战机动理论都包含无数前人的经验,这是在战斗中活下来的人告诉我们的,我们要记住!

但是,在实际空战中,你首先要意识到,你面对的不是教范里的图片,而是一个想要你命的人!这个

时候,你首先应该相信自己所受的训练,理论中的个例只能提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inSky)

GMT+8, 2025-4-27 03:59 , Processed in 0.0222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