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ky)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94|回复: 8

俄罗斯超视距空战理论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31 15: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哎,我就要消失段时间了,最近我比较烦,我也算是insky的问题少年了,大大小小问题不少,这帖子是我珍藏的资料,我说过我喜欢把东西复制到word里收藏的,这个发上来吧,算是我对得起insky了,惭愧啊~



苏-35展示机携带R-27和R-77超视距导弹

背景

  俄罗斯航空工业在冷战动荡的最后10年到现在的这段时间里显示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在这一期间,俄罗斯对冷战后期装备的武器逐步改进,并开始装备全新的武器系统。
  俄罗斯战机飞行员现在可以使用各式各样的空空导弹,这些导弹或弹体相同而导引头不同,或导引头相同而弹体却不尽相同。导弹的弹体性能和导引头多样化成为西方国家战机飞行员和电子和红外线干扰设备设计员的真正梦魇。一枚来袭导弹的导引头可能采用的是半主动雷达寻的、主动雷达寻的、红外线寻的、被动X波段或反辐射寻的导引头。导弹的运动性能也是各式各样。
  本文目的是解释俄罗斯超视距作战的理论,并将俄罗斯的导弹与西方同类导弹加以比较,随后说明俄罗斯超视距空空导弹中最常用的弹体和导引头。

超视距作战理论

  俄罗斯战机超视距作战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冷战时期。当时苏联作战分析人士指出,导弹导引头和弹体受干扰时,命中率很低,成为夺取空战胜利的主要障碍。70年代,苏联在超视距作战中采用标准的战法是同时发射两枚导弹:一枚半主动雷达寻的导弹,另一枚热辐射寻的导弹。为了达到上述效果,苏联战斗机设置了武器选择模式,以最佳时间间隔和自动按顺序发射导弹。
  这也是“侧卫”战机携带8-12枚超视距导弹的原因,因为战机在交战开始阶段就可以一次发射3至4枚超视距导弹。在这种情形下,被锁住的战机处境不妙,因为它必须实施干扰、诱骗和作机动以躲过3至4枚发射时间间隔很短的来袭导弹。假设每发导弹命中率为30%,那么4发导弹齐射,其命中率将超过75%。



苏-35BM/苏-35-1导弹携带方案:5枚远程空空导弹(R-172/AAM-L);8枚R-27ER1/R1空空导弹;4枚R-27ET1/T1或R-27EP1/P1;12枚R-77/RVV-E;6枚R-73E;8枚带有主动雷达导引头时R-27EA导弹

在评估俄罗斯超视距空空导弹的作战效率时,有人会将其与美国的主要超视距导弹AIM-120“阿姆拉姆”导弹相比较。AIM-120导弹于冷战后期装备部队,它是一种发射后不用管的主动雷达制导导弹,飞行中段采用惯性制导并由数据链不断更新制导数据,确保多重协作实现导弹的精确打击。AIM-120A需要对硬件升级才更改WGU-16B导引头写入的编码。经过逐步改进和AIM-120B导弹使用WGU-41/B导引头,可在战斗中对导弹导引头编码进行更新。目前使用WGU-44/B导引头的AIM-120C-3是专为F/A-22战斗机设计,以便导弹放入到F-22A武器舱中。AIM-120C-4采用更大火箭发动机、更短控制部件和性能更佳的弹头使运动性能更好。AIM-120C-6的引信也经过改进,提高了拦截巡航导弹的能力。AIM-120D将在未来数十年中作为主要远程空空导弹在美军战斗机上服役。雷声公司从2004年开始为美海军F/A-18E/F型机研制该型导弹,该型导弹采用了新设计的导引头在高度振动姿态环境下具有更好的耐久力。导弹采用双向数据链,加装全球定位系统对惯性制导加以补充,从而提高导弹的精度。导引头的性能更优越,提高间接瞄准射击的能力。



AIM-120击落的飞机包括80年代出口的米格-29

AIM-120A/B/C在作战中的表现一直不很突出,靶场试验结果表明,AIM-120C导弹进行214次发射试验,命中率为85%。这三类导弹实战结果都不太理想,根据美国的消息称,在10次击落敌机的行动中(包括误伤一架UH-60直升机)有6次是真正的超视距作战,共耗12枚AIM-120导弹。但是击落的目标都未安装了先进的防御电子战设备,因此这些被击落战机不能代表现代超视距作战中的最新式“侧卫”战机。攻击未带有干扰设备的目标,AIM-120表现的命中率为不到50%。
  问题是AIM-120D在遇到先进的数字射频记忆(DRFM)为基础的单脉冲干扰设备时,其命中率能否超过50%,更不用说达到试验靶场条件下的85%的命中率了。
  日期 目标 攻击机 导弹 地点
  92年12月27日 MiG-25 F-16 AIM-120A 伊拉克
  93年1月17日 MiG-23 F-16 AIM-120A 伊拉克
  94年2月28日 Galeb F-16 AIM-120A 波斯尼亚
  99年3月24日 MiG-29 F-16* AIM-120B 科索沃
  99年3月24日 MiG-29 F-15 AIM-120C 科索沃
  99年3月24日 MiG-29 F-15 AIM-120C 科索沃
  99年3月24日 MiG-29 F-15 AIM-120C 科索沃
  99年3月26日 MiG-29 F-15 AIM-120C 科索沃
  99年5月4日 MiG-29 F-16 AIM-120A 科索沃

AIM-120成功战例

  如果携带AIM-120导弹的西方国家空军在与携带3倍以上数量的超视距导弹的“侧卫”战机对抗时会出现什么结果?以F/A-18E/F超级大黄蜂和F-35联合打击战斗机为例,前者执行制空任务时携带2枚AIM-120导弹,后者携带6枚。假设“侧卫”战机飞行员没有发挥导弹的射程优势,也未先行发射导弹,那么载机发射2-4枚AIM-120导弹的最大命中率为90%以上。但是如果“侧卫”战机实施干扰和机动,那么每枚导弹的命中率就会降低至约50%,那么2枚导弹齐射命中率乐观估计可达到75%,4枚导弹齐射可达90%以上。4发导弹击中对手的机会很大,但是如果导弹命中率为50%,并且F/A-18或F-35战机已经耗费了全部或大多数AIM-120导弹,就不能继续进行超视距作战。在多机对多机混战情形下,因为这两型战机速度较低,不易脱离战斗,其结果是两种战机随后会被另外的“侧卫”战机击落。
  在多机对多机的超视距格斗情形中,F/A-18E/F和F-35战机对苏-30MK/苏-35BM战机的最佳战果是一架换一架。为了达到多机对多机格斗中一架换一架的最好战果,假设“侧卫”战机飞行员没有利用导弹的射程优势、也没有利用其火力优势,俄罗斯超视距导弹导引头不如AIM-120导弹的,则俄罗斯数字射频记忆单脉冲干扰设备将AIM-120的命中率最高降低50%。
  在实战中,“侧卫”战机首先同时发射3至4枚配备不同导引头的远程导弹,并保留1至2枚超视距导弹。同样,“侧卫”战斗机的飞行员会使先进的数字射频记忆单脉冲干扰设备将AIM-120命中率降低50%。由于拥有冲力矢量发动机,不管“侧卫”战机的干扰装备性能如何,飞行员将使战机成为AIM-120非常难以打击的目标。由于全部AIM-120具有同样的动能性能和干扰设备,那么“侧卫”战机飞行员采取任何有效的针对AIM-120导弹的措施都会对所有AIM-120导弹产生同样的效果。“侧卫”战机飞行员不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因为俄罗斯的导弹导引头类型和导弹的动能各不一样。
  目前作为X波段高功率干扰设备的APG-79或APG-81电子扫描阵列雷达被用来对抗俄罗斯BARS或雪豹-E雷达时并不是万应灵药,实际上有可能会在超视距作战中加速F/A-18E/F或F-35战机的被击落。原因很简单,因为APG-79或APG-81雷达必须干扰“侧卫”战机雷达频率,这样导致发出X波段高功率电子束的APG-79或APG-81雷达成为R-27EP或R-77P等俄罗斯超视距导弹的攻击目标。APG-79或APG-81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发射信号时,干扰俄罗斯雷达的行为会有效放弃跳频捷变。在对抗反辐射导弹时,拒止导弹就是唯一的防御方式。为达到诱惑目的,精明的俄罗斯雷达软件编写员将会采用诱惑模块,使用窄频带发射信号,这对于9B-1032反辐射雷达来说是非常容易的。
  安装AAS-42红外线搜索和跟踪设备的F-14A/B/D战机即使在AWG-9/APG-71雷达受敌机干扰时仍能跟踪目标。这样,为超级大黄蜂安装吊舱式AAS-42设备,为联合打击战斗机安装EOTS能够达到同样效果。同时,还可持续使用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对处于飞行中段的AIM-120导弹实施数据链制导,在执行超视距发射导弹任务时不用拒止“侧卫”战机。防御干扰设备和红外线诱骗设备在对抗俄罗斯最新型导弹的数字导引头时非常有效。
  就电子战来说,双方都没有决定性的优势,但是“侧卫”战机在战机和导弹的动能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优势,并且携带6倍数量的超视距导弹。结论很简单,F/A-18E/F和F-35战机应努力避免与“侧卫”最新型战机进行超视距作战,因为最佳战果是一架换一架,最不利的结果是交换比率优势在“侧卫”战机。考虑俄罗斯所做出的明显的设计选择,这并不是一次偶然,而是通过对当代超视距武器系统能力和不足进行作战分析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5: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超视距导弹的技术发展

  任何导弹的命中率在于其动能特性,特别是飞行最后阶段受预计的目标、导引头和引信系统的性能和干扰环境的影响。
  80年代以前,苏联在推进剂、弹体设计和制导设计等导弹技术都落在西方国家后面,80年代,随着R-27和R-73装备部队,这个局面逐步得以改变。这两型导弹与西方国家导弹处于同等水平或是已经超越。就动能性能而言,视距内 R-73导弹和超视距R-27和R-77导弹都可与西方同类导弹竞争,并且R-27长燃时导弹已经超过了西方国家使用固体推进剂的导弹。
  三角旗设计局(Vympel)随后采取的一项创新措施是制造空气喷气式冲压发动机RVV-AE-PD导弹,该型导弹从90年代开始就在各航展上进行展示。该型导弹推动了欧洲 “台风”战机的流星(Meteor)导弹研究。冲压式喷气发动机超视距空空导弹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它能保持推力和飞行最后阶段的转弯性能。常规固体燃料火箭导弹以惯性飞行,转弯时很快失去速度。值得一提的是,最新一代视距内导弹如“怪蛇”4/5导弹的高杀伤力在于导弹在最后阶段机动时能够维持100G重力加速度。而多数超视距导弹在最后阶段未能击中目标。
  俄罗斯延长R-77基本型导弹的射程的方案包括安装推进器、采用直径更大的火箭发动机以携带更多推进剂。在动能性能方面,除了F-22和F-111战机外,西方国家普通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这就是载机在导弹发射点的冲击力。超音速苏-35战机以1.5马赫速度在45000英尺高空飞行时,能将R-27和R-77导弹射程增加30%上。F/A-18E/F和F-35等性能较弱的战机在实战做不到这一点,导弹射程由推进剂量的参数决定,以及飞行中段能够充分利用储能。AIM-120C/D与R-77导弹二者比较的结果是,前者在理论上占优势,但在真正的作战过程中不如后者。
  俄罗斯导引头技术从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砷化镓单芯片和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技术在全球市场上商品化的结果。为R-27EA/A制造9B-1101K半主动雷达导引头,以及为R-77导弹制造9B-1348导引头的玛瑙(Agat)设计局公开宣称,它在几年前就开始在9B-1103型数字导引头上使用德克萨斯器材公司的TMS-320系列数字信号芯片,西方国家设计军事雷达主要依靠这种芯片。
  从模拟信号和导线式数字导引头到可编程数字导引头的转变是俄罗斯工业部门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牌,因为它为俄罗斯发展这些以前仅为美国、欧洲国家和以色列所掌握的信号处理和抗干扰技术的发展提供众多选择。9B-1103K或9B-1348E最新数字导引头将象西方国家同类主动导引头一样难以被干扰。
  9B-1103K和9B-1348E导引头采用单脉冲隙缝平面阵列天线技术,与AIM-120A所采用的天线技术非常相近,能够较好地抗老式设备的干扰。
  俄罗斯对西方干扰技术的关注反映在80年代倾向对导引头使用双平面单脉冲导引头设计,甚至R-27R/ER导弹采用的玛瑙设计局的 9B-1101K半主动寻的导引头也是典型的单脉冲设计,这种构造能较好地抵抗干扰。
  俄罗斯超视距导弹所采用的红外线寻的导引头技术在冷战后也取得较大的进展。早期的R-27型导弹采用老式Geofizika 36T导引头,而近期的R-27型导弹采用更灵敏的Arsenal中央设计局的MK-80M导引头系列,MK-80M是为R-73M 视距内导弹研制的,并且三角旗设计局宣称该导引头主要用于R-77早期热辐射系列导弹。R-73系列视距内导弹也发展到使用数字式K-74E导引头,该导引头能自动抗多种曳光弹的干扰,它的可编程软件制导系统自动具有反干扰能力。考虑俄罗斯将视距内导弹上现有的导引头安装到超视距导弹上的做法,可以推测,俄罗斯后期制造的热辐射R-27ET/T导弹和早期制造的热辐射R-77T导弹可能使用Arsenal MK-80M系列导引头的衍生型,如MM2000型。



西方国家最新一代的视距内导弹采用焦面阵列导引头,这种导引头有认识目标和较高的抗红外线干扰能力。上述图片是雷声公司AIM-9X导弹导引头所获得的照片,该导引头使用Indium Antimonid能带隙探测阵列。俄罗斯工业正在研制这种焦面阵列雷达导引头,但不清楚其计划研究能带宽探测器还是更先进的量子阱红外线探测器(QWIP)技术

据了解,俄罗斯工业部门正在为未来视距内导弹研究焦面阵列雷达导引头,提升反红外线干扰能力,从与ASRAAM、AIM-9X和怪蛇-5导弹的导引头对抗。但目前不清楚俄罗斯未来焦面阵列雷达是采用雷声公司在ASRAAM/AMI-9X导弹256×256设备中使用的Indium Antimonid探测阵列技术,还是跨越一代选择研究更先进的量子阱红外线探测器(QWIP)技术。
  量子阱红外线探测器技术是德国工业部门90年代首创,目前俄罗斯科学界发表了大量关于该技术的文章。该技术可使单一芯片同时照射2种红外线颜色波段的目标,不需要ASRAAM和AIM-9X导弹的能带隙技术就能对专门红外线颜色高度敏感。除已经退役的F-117A和现在还服役的B-2A轰炸机外,红外线辐射是隐形飞机的主要识别特征。虽然隐形技术一般针对雷达波段的上部有效,但是针对高性能低波段红外线传感器效果就差一些。基于量子阱红外线探测器技术的导弹导引头在LWIR波段(8-12微米和15微米)工作时非常有效,但前提是中段制导设备使导弹尽可能靠近目标。
  俄罗斯当前对Avtomatika 9B-1032被动X波段射频反辐射导引头的设计仍然保密,并且至今未透露天线的配置。它使R-27EP/P和R-77P导弹具有独特作战能力。很明显,俄罗斯推动所有空空导弹导引头数字化研究同样映在反辐射导引头上
  俄罗斯导弹的引信技术包括无线电射频近引信和主动激光近引信技术。
  在过去的十年里,俄罗斯超视距导弹导引头技术的关键发展是从老式的模拟技术向数字可编程软件技术转变,这使俄罗斯设计者在导引头中嵌入反干扰模式时具有很大的灵活力,同时在智能信号处理方面更大发挥探测距离的性能提供了巨大的机会。数字自动驾驶仪技术对优化西方动弹的动能发挥重要作用,现在俄罗斯设计人员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
  目前的俄罗斯出版物没有反映出其是否要扩大导引头技术范围,从而提升严重干扰的环境中和打击隐形目标时的命中率。除了对现有的导引头进行研究外,俄罗斯还对微波波段上部和激光雷达技术进行研究。但这些技术可能受与被动红外线传感器一样的天气穿透限制,并且在对流顶层上方使用该技术进行高空超视距作战也不合适。对于俄罗斯未进一步发展微波段雷达导引头和激光寻的导引头技术,制造另外的毫米波段和激光导引头的原因这里没有技术解释。
  目前,多模式(多频谱)导引头在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导弹中都不普遍,主要原因是出于其研制费用高,技术较复杂,例如RIM-116和RIM-7R导弹分别综合被动放射计、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与热辐射制导技术。R-37和AAM-L等大型超视距导弹轻易就可获得容积以容纳多模式导引头,考虑到这些导弹的成本和预期攻击目标的高价值,因此对上述两种导弹安装另外的红外线制导设备是毫不足奇的。
  另外一项有意思的研究就是玛瑙设计局设计的 9B-1103K-150导引头,它是R-27EA/RVV-AE导弹导引头的缩小版,安装在R-73/R-74 视距内(WVR )空空导弹上。这项研究背后的原因至今不得而知。不过有两种可能,其一是为主动雷达制导的R-73/R-74在近战中提供强大的反干扰能力。考虑到俄罗斯两级或助推器导弹的发展,另一种可能是把安装9B-1103K-150或MK-80M/MM-2000导引头的R-72导弹终端与从R-27或R-37导弹衍生出来的超视距导弹中部弹体结合起来。这种武器使用可分离的中段弹体,有效将高杀伤力的终端杀伤部投送至目标附近。虽然这种武器比现有的超视距导弹复杂,在克服当前设计问题后将会在导弹飞行最后阶段具有较大的杀伤力。
  至于航空作战其它领域的技术,俄罗斯工业部队正在进入全球化数字时代,并且正在充分这种技术财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5: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角旗设计局的R-27(AA-10“杨树”)导弹
  三角旗设计局的R-27导弹与美军AIM-7麻雀系列超视距导弹为同一时期导弹,但是它比AIM-7导弹体积大,并且型别更多。R-27导弹有长燃时和短燃时弹体两种,射程不一。R-27导弹使用主动雷达导引头,飞行中段使用惯性、热辐射寻的和数据链制导。R-27R1和R-27ER1分别是雷达制导的长燃时和短燃时导弹,导弹命中时射手与目标间之距离(F-pole)分别为130公里和80公里。R-27T1和R-27ET1分别是热辐射寻的导弹。俄罗斯消息声称,早期的热辐射寻的导弹采用36T导引头,更新型导弹采用R-73导弹使用的MK-80导引头。有报道称,R-27P/EP导弹上安装了Avtomatika公司的9B-1032X波段反辐射导引头,该导引头通过发现前部敌机的雷达发射源,并击落该敌机。R-27是第一种大量部署的反辐射寻的空空导弹,据称,该导引头可以探测的距离达240公里,它是迄今制造的速度最快的一种空空导弹。
  最近,玛瑙设计局根据R-77导弹的9B-1348E导引头研制了9B-1103M导引头,换装了这种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导弹称为R-27A/R-27EA导弹。据称,玛瑙设计局为该型的导引头安装了西方国家战机雷达上广为使用的德克萨斯器材公司的TMS-320数字信号处理芯片。
  虽然R-27系列导弹是冷战晚期设计的产品,它比AIM-120A导弹先行服役,它的长燃时导弹有着良好的动力学性能,并可能一直保持生产,直至被冲压式喷气发动机R-77系列导弹所代替。



R-27T1短燃时热辐射寻的导弹与长燃时R-27ER半主动雷达导引导弹之比较



苏-35战机翼下的长燃时R-27ET1热辐射寻的导弹



从左到右为:R-27R1/ER1导弹的9B-1101K双平面单脉冲半主动自寻的导引头,R-77导弹的9B-1348E主动雷达自寻的导引头和R-27EA导弹的9B-1103K主动雷达自寻的导引头



AIM-120A导弹的天线组件



苏-30发射R-77导弹



R-77RVV-AE导弹

R-77(AA-12蝰蛇)导弹
  俄罗斯出口至亚太地区的最新型导弹是R-77RVV-AE导弹。该导弹具有独特的栅格尾舵,该先进超视距武器能攻击重力加速度为12G的机动目标。据称,其飞弹自主寻的时射手与目标间之距离(A-pole)达100公里,尽管有报道表明,早期制造的该型导弹的动力学性能并未达到早期AIM-120导弹的性能。由于R-77有着AIM-120导弹类似的作战能力,它可使“侧卫”战机发射多枚该型导弹,并同时引导导弹。
  随着R-77导弹制造技术的成熟,可以预计,该型导弹的推进剂、自动驾驶仪动力学性能和导引头抗干扰力都有所改进。R-77M通常指的是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导弹,但也是一种后期生产的高推力火箭发动机导弹。
  可供R-77导弹使用的导引头如下,R-77T安装R-73和R-27T导弹的MK-80M导引头,R-77P安装反辐射导引头。该型导弹于80年代研制,90年代装备于米格-29、苏-27/30战斗机上。
  美军装备F-22A给三角旗设计局带来极大的压力,该公司为R-77/R-77M导弹提供了热寻的、反辐射和光电图像导引头,试图应对运动性能优越和具有隐形能力的F-22A战机。虽然这些导引头可能不能战胜超音速巡航的F-22A战机,但是对抗F-35、F/A-18E/F和F-15E等性能稍差的战机时非常有效。
  如果“侧卫”战机能足够靠近目标,这样先进的长波 IRST可以瞄准目标,R-77系列导弹上安装的光学导引头可以用来实施攻击,从而使这些战机雷达反射面积减少措施变得无效。R-77P反辐射导弹可以最大的射程打击目标。

[ 本帖最后由 1q1q1q 于 2009-7-31 16: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16: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35战机翼下的R-77导弹



R-77采用独特的栅格尾舵控制



R-77RVV-AE-ZRK导弹



R-77M-PD RVV-AE-PD导弹

三角旗设计局R-77-ZRK和RVV-AE-PD导弹
  三角旗设计局的R-77M-PD RVV-AE-PD冲压式喷气式发动机导弹的动能射程(飞弹自主寻的时射手与目标间之距离A-pole)为80海里。该型导弹是R-77导弹的直接衍生型,它象MBDA公司的流星导弹采用冲压力喷气式发动机延长续航力和射程,它的最后阶段的重力加速度要比基准型R-77要高。
  R-77基准型导弹的增程型是R-77-ZRK,它开始作为一种地空导弹研制,并采用了更大直径的中部弹体,以携带数量更多的推进剂。据称,R-77-ZRK已经进入生产状态。采用这种发动机使三角旗设计局在研制R-77导弹增程型时减少风险。



米格-31F展示机装备R-37导弹



三角旗设计局的R-37导弹是第一种打击ISR设备的远程导弹,它安装了玛瑙设计局的9B-1388主动雷达导引头,生产型导弹预计会安装新型APGS-PD导引头

R-37(AA-13箭式)导弹
  R-37于80年代末开始研制,是一种远程空对空导弹。它不象常人所说是特地取代R-33导弹。尽管米格-31M战斗机曾经试射过该型导弹,但该型导弹可能会装备苏-35、苏-37、I.42等未来战斗机。R-37担负的任务与R-33不同,主要是远程攻击情报、侦察和监视平台,以及信息战/电子战平台,特别是E-3空中预警机、E-8联合星、RC-135V/W铆钉、EC-130罗盘呼叫和EC-130突击兵独奏等飞机。该型导弹的弹体中部安装大型导流片提高导弹的升力,尾翼可折叠。导弹采用玛瑙设计局的 9B-1388主动导引头,能在40公里外攻击5平方米大小的目标。生产型导弹很可能安装玛瑙设计局的APGS-PD导引头。该型导弹的射程根据飞行剖面不同而不同,直接攻击时射程为148公里,以巡航滑行剖面飞行时射程为398公里。在1994年的一次试验时,导弹击中了300公里以外的目标,创下远程导弹的攻击距离记录。该型导弹的生产状况不明。
  R-37导弹现在装备俄罗斯米格31BM改进型拦截机和出口至叙利亚的米格-31战机上。尽管俄罗斯在早期计划将该型导弹装备“侧卫”战机上,但至今未有相关的报道。

革新家设计局RVV-L/R-172/K-100
  与R-37导弹一样,俄罗斯革新家设计局研制的R-172导弹(以前称KS-172)超远程导弹也是也是空中预警机杀手。该型导弹使用主动雷达导引头,飞行中段使用惯性制导。导引头的性能与R-37的相似,但在技术上不如R-37的成熟。该型导弹有两种外形,安装有助推器的导弹射程可达398公里,未安装助推器的射程可达296公里。印度国防研究和发展局一直与俄罗斯协商,为该型导弹的最后研制提供资金,并希望得到导弹的生产许可证。印度希望在苏-30MKI上装备R-172导弹以攻击很快装备巴基斯坦的“爱立眼”预警机。Agat公司2003年宣布,将研制一种新型的导引头取代9B-1388系列导引头。这种新型导引头的搜索距离达81公里,且具有高功率输出和重量轻的特点。
  KS-172导弹长3.7米,弹径200毫米,翼展390毫米,发射重量175-225公斤,具备全向位、全天候、“发射后不用管”的作战能力。其外形简洁修长,采用锥形弹头,弹体后段装有4片与法国米卡导弹类似的固定式狭长弹翼,它的翼展非常小,另外在后面助推冲压发动机段外部装有4个控制舵面,显然这些均与西方中远程空空导弹的简单气动布局相似,不追求近程格斗导弹的高抗过载能力,毕竟它所要打击的目标也没有象战斗机那样敏捷的“身手”。该导弹自身配备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由于增加了冲压发动机段,最高速度超过3马赫,最大射程300公里,这是目前任何现役或其他在研的空战武器中所无法想象的距离。KS-172导弹搭配22公斤重的杆状高爆预置破片弹头,通过主动激光近炸引信起爆,足以击毁大型飞机、直升机甚至巡航导弹等目标。
  KS-172导弹是第二种配备主动雷达导引头的俄制远程空空导弹,弹头装有J波段的9B-1103M或9B-134M型多功能多普勒主动雷达导引头,导弹发射后先以惯性制导加数据链修正导引,其数据链的最大信息传送距离约250公里(配合A-50E预警机),导弹在距离目标30公里范围进入终端导引阶段,以主动雷达导引头锁定目标(最大主动导向距离可达90公里),能精确锁定约5平方米的目标。由于俄罗斯素来有“一弹多用”的传统,KS-172也可通过更换导引头,摇身一变,成为打击敌地面雷达的反辐射导弹,“革新家”设计局已研制出新型全固态被动导引头,其制导系统能够应付频率捷变、雷达关机、各种诱饵以及各种电子对抗技术,其计算机具有多目标存储记忆能力,即使敌方雷达关机,也能对其实施攻击,并在飞行中具有重新瞄准能力和选择优先攻击目标能力,尤其是可有效压制爱国者系统的“眼睛”AN/MPQ-53雷达,为战术攻击飞机开辟空袭通道,这种变形导弹同KS-172导弹有76%的软件、83%的硬件可以互换,可搭配销售。

  摘自《今日防务》杂志2008年3月
  作者:卡洛·科普
  编译:知远/于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1 17: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了楼主,文章精悍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1 18: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原帖是Air Force Australia上的..个人认为夸大了苏系武器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1 18: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LZ硬盘里好东西多呀……
一直想弄明白栅格尾舵控制到底是啥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1 22: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不过似乎夸大了一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0-2-4 04: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inSky)

GMT+8, 2025-4-26 11:37 , Processed in 0.03154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