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速机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Status and Trends of the Post Stall Maneuvers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文宇 童明波
关 键 词:过失速机动 战斗机 格斗 发展趋势在目前与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战斗机空战仍会存在近距格斗的模式。虽然现有的近距格斗导弹已具备近似全向攻击的能力,战斗机大致指向目标就可以进行攻击,但是现代战斗机通过气动布局的优化所达到的最大升力系数和失速迎角已基本达到极限,很难再使飞机的常规机动性相对于其他战斗机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战斗机进行常规机动在一定范围内还要受到人体承受过载能力的限制。虽然新一代近距格斗导弹具有大离轴角发射甚至越肩攻击的能力,但是在发射初期使用推力矢量会极大地消耗火箭能量,使导弹的射程明显减小。由以上原因可以看出,使飞机的机头快速指向目标,是提高飞机格斗能力的重要手段。过失速机动由于实现了机头指向与飞行轨迹解耦,极大地提高了机头指向目标的速度,大大增加了战斗机在格斗中的攻击机会。
四、 结束语
过失速机动是第四代战斗机的一项重要特征,对于提高近距格斗的能力有重大意义。
我国进行过失速机动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停留在理论计算和部件试验上,目前尚没有进
行完整的飞行验证,但是近年发展比较快。如果在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中应用这一技术,将会
消除我国与发达国家战斗机在机动性上的差距。
参考文献 :
1 全昌业.X-31过失速包线扩展综述,飞行试验,1996(2)
2 高浩,朱培申,高正红.高等飞行动力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3 R. Kress.Variable Sweep Wing Design,AIAA Paper No. 80-3043
4 The Society of Experimental Test Pilots1973 Report.technical review volume
11,number4
5 徐德康.F/A-18A战斗机的大迎角试飞研究--大迎角飞行试验计划.国际航空,1984(8
)
6 李中华.苏-27飞机眼镜蛇机动及其战术意义.飞行力学,2000(1)
7 张曙光,高浩.X-31飞机的设计特点和试飞情况.飞行力学,1996(3)
8 杜耀斌.YF-22原型机的推力矢量辅助机动试飞.国外试飞,1996(1)
9 魏金钟.超机动和F-22.国际航空.1993(9)
10 NATOPS Flight Manual Navy Model F/A-18E/F 165533 and Up Aircraft. Naval
Air Systems Command,2001
11 王启.增强超大黄蜂飞机的大迎角机动性和尾旋改出特性.试飞研究,2000(4)
12 Jon Beesley. F-22 Pilot Perspective--The Raptor At High Angles Of
Attack.Code One,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