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ky)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264|回复: 4

中国飞机-歼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28 14: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歼-7战斗机,原型为苏联于1961年转让的米格-21F-13,分代为第二代喷气战斗机,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是我国目前的主力战斗机,有多种改型。上图为歼-7原型机,采用米格-21F的前开式单框座舱盖。
         点击查看:歼-6外贸出口文章
         站长推荐:歼-7M研制始末
         米格-21是最有名的战斗机之一。在飞行史上,从来没有一种飞机有那么多种改型(30多种),被那么多国家采用(49个国家),并被用于那么多实战中。在苏联,共有15种主要改型的米格-21在三处工厂批量生产了28年(从59到87年)之久。        
米格-21的几种原型机曾创下了不下17个世界纪录。米格-21总产量超过8000架,现在还在各国空军服役的尚有5500多架。        
米格-21的研制始于54年,原型机很快就在12000米高度飞出马赫2.05的速度而且分别59和60年打破两项当时世界飞行速度记录。在1958年,以此原型机为基础的米格21被批准量产。米格-21与米格-19相比有了重大改进:发动机提供充足动力,使战机的推重比,爬升率,最大速度,加速性都有所提高;武器系统更完善,外挂武器从米格-19的20种增加到68种;维护保养性能好。
         
                 
         
         
捷克,印度,中国都取得了米格-21的生产许可,在自己的国家大量生产该型战斗机。我国由50年代末开始对米格-21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当时由于中苏已出现裂痕,苏联并不想提供这一先进战斗机给我国,尤其是生产技术。甚至在莫斯科航空界上米格-21公开亮相后,苏方对我国的答复竟然是“我们根本没有这个型号的飞机”。但随着共产国际形势变化,苏联需要中国支持,于是1961年中苏签署协定,授予中国米格-21F-13飞机及R-11F-300发动机的制造特许权,包括全套生产技术资料,飞机、发动机散装件,以及当时国内缺少的成品、原材料。1961年3月30日,以刘亚楼为团长,徐昌裕、丁仲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经与苏联政府谈判,签订转让米格-21及其发动机和卡-13(K-13,北约代号AA-2“环礁”,仿制中国转交的美蒋AIM-2B“响尾蛇”导弹而成)空空导弹制造技术的有关协议。1962年5月18日,航空研究院与航空工业局发出《关于共同组织米格-21飞机技术摸底,为仿制及进一步自行设计做好准备的联合指示》。
由于中苏交恶,实际上大部分的技术资料没有到手,到手的有很多错误,真正有用的就只有几架样机,这给试制带来了困难。最后经过负责此项目的沈飞公司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艰苦努力,硬是“照猫画虎”把米格-21制造出来。因此我国的米格-21研制历程与印度、捷克非常不同。        
这一过程是痛苦而卓有成效的。之前国内科研机构曾构思过东风-113高空高速战斗机,但因好高骛远,很快被迫放弃,科研力量的思想变得更脚踏实地。1961年国内开始对米格-21进行系统的“技术摸透”工作,赋予这一新歼击代号“62式”。次年5月,航空研究院和航空工业局联合做了部署。其深远意义在于为自行设计先进的歼击机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技术摸透”的步骤,首先是根据仿制需要,摸清主要的生产技术问题,包括技术关键和材料;其次是仿制,通过必要的试验研究,摸透其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技术特点。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对米格-21的“技术摸透”中,完成了飞机强度计算报告的校核、机头锥强度计算、机翼的强度与刚度计算、飞机战斗性能分析、空气动力特性校验计算等39项课题;进行了27项3300次高低速吹风试验;安排了进气道、飞机共振、座椅地面弹射、飞行等64项试验。通过这些计算和试验,一方面补充和校核了设计技术资料,同时也学习和掌握了原设计的方法,为自已积累了经验。
锻炼技术水平的另一途径是开展对西方国家飞机的分析研究,兼收并蓄,吸取诸家之长。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前后对5种歼击机和高空侦察机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研究报告,绘制了部分图纸,搜集整理了某些飞机可供借鉴的技术。沈阳飞机厂和发动机厂还在试制中逐一解决了钛合金件成型、整体壁板化学铣切、整体机头罩加工、整体密封油箱装配、非金属蜂窝锥体制造等工艺技术关键,完成了各项技术攻关。其中包括26种新合金、涂层等新材料,试验并掌握了46项新技术和新工艺。实践证明,用三年时间对米格-21飞机进行“技术模透”的决策是正确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技术摸透”为歼-7的研制和自行研制更先进的歼击机,准备了比较充分的条件。64年,62式改名歼-7。
1966年1月,首架歼-7在沈阳飞机厂首飞,试飞员是葛文墉。1964年和1965年航空工业部确定成都飞机厂和贵州飞机厂也生产歼-7。后来基型歼-7大约生产了十几架。        
歼-7基型装有1门30毫米航炮,可外挂2枚霹雳-2空空导弹或38枚火箭。进气道进气锥可分三级调节。发动机为一台涡喷-7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38.245千牛,加力56.388千牛。涡喷-7是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于1963年按前苏联Р11-Ф-300发动机开始仿制的,1966年12月国家验收,1967年小批生产。1968年转至黎阳公司试制,1970年开始批量生产。首翻期为100小时,总寿命300小时。1980年后涡喷-基型基本停产。在使用初期出现了不少影响可靠性、耐久性与维修性的结构问题,通过改变结构、更换材料和改进工艺,基本排除故障。改进包括,新工艺制造的涡轮叶片和部分重要零部件,加力燃烧室和压缩器则重新设计。后期的涡喷-7的涡轮叶片从31片减少到24片,更大地提高了可靠性,减少了发动机对喘振和失速颤振的敏感性。
1969年迫降的一架歼-7,机身刷上了政治口号。        
         
歼-7基型揭开了歼-7系列的序幕。此后歼-7衍生了众多的改型,包括I型、Ⅱ型、Ⅲ型、A型、B型、E型、M型、MG型、PG型、P型、MP型、FS型、MF型等。        
歼-7基型        
         
歼-7基型性能:        
翼展 7.15米
           机长 13.945米
           机高 4.103米
           机翼面积 23平方米
           机翼后掠角 57度
           实用升限 17500米
           正常起飞重量 7370千克
           正常着陆重量 5480千克
           机内燃油 2080千克
           最大航程 1480千米 1530千米(带副油箱)
           最大平飞速度 2177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 970千米/小时
           失速速度 215千米/小时
           起飞滑跑距离 800~1000米
           着陆滑跑距离 800~1000米        
由于沈飞承担了歼-8高空高速战斗机的人物,歼-7基型研制成功后,研制工作交由成飞执行。歼-7I是由歼-7原型改进而成的昼间防空型,于1969年6月首飞。实际上此时歼-7I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文革影响,研制一直拖到了这个时候。I型的左翼根增加1门航炮,解决了部队反映火力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起因是米格-21研制时为减轻重量,削减了一门机炮。进气道调节锥改为无级调节,以提高水平加速性能。进气道唇口圆弧半径由0.5毫米增加到2毫米,这一变化改善了低速飞行时的空气流动特性,提高了起飞推力。
         
         
下图为歼-7I配用的霹雳-2导弹。1958年我军在实战中缴获美蒋空军美制AIM-9B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两发,1961年苏联在此基础上仿制出了К-13空空导弹。我国于1970年成功仿制К-13导弹,命名为霹雳-2。该弹于70~80年代大量装备我军,载机包括歼-6、歼-7等。我军曾使用歼-7I发射霹雳-2-15改型击毁敌入侵无人机,由于霹雳-2引信延时的设定主要针对战斗机类型目标,打个头小的无人机时起爆时机过晚。于是出现了部队对新装备的携带霹雳-2的歼-7I的高空拦截能力满怀信心,起飞拦截后最终空手而回的现象。部队一度在歼-7I上配用航空火箭弹用于拦截无人机。目前霹雳-2已基本退役。
         
歼-7I衍生出歼-7A出口型,发动机采用涡喷-7乙(WP-7B)型,加力推力提高到58.8千牛,寿命延长。1965年,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黎明机械公司联合在涡喷-7甲的基础上改型发展乙型。01批次发动机性能与涡喷7-甲相同。69年转至黎阳公司和贵州航空工业集团第二设计所继续研制改进,成为02批。1979年8月正式定型,首翻期100小时,总寿命300小时。
A型的减速伞舱移到了垂尾根部,改变了减速伞力矩,缩短了着陆滑跑距离,同时避免了降落后开伞时尾焰的灼烧,这一改进为后续的改型沿用。为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换装了部分电子设备。另外为布置空空导弹加装了一些电缆。A型于80年代前后出口埃及90架,12架出口到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16架。出口埃及的歼-7A后来改进到了歼-7B的水平。I型和A型与米格-21早期型号一样,采用宽翼弦垂直尾翼。
因为文革影响,I型之后的改进型号很晚才出现,这一状况导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解放军战斗机部队在质量上比拥有米格-21改进型的越南要差。歼-7Ⅱ就是I型的进一步改进型,1978年12月30日由余明文驾驶首飞。外观上最大的变化是座舱盖。I型的铰接式前座舱盖是向前打开的(上图),与驾驶员座椅连在一起。原本的用意是在弹射时可对驾驶员起到屏蔽保护作用。但由于这种联动系统比较复杂,15把锁需在1.5秒内按程序做完17个动作,再加上加工质量粗糙,所以这种救生系统弹射容易出现故障导致伤亡。在实际使用中发生了几次带盖跳伞不成功的事故,其救生系统被飞行员称为“活棺材”。因此Ⅱ型座舱盖改为向后开启,前风挡固定。
苏联的米格-21也存在同样问题,也经历了这一改变。在风挡前方,布置有一个电子设备舱,由于是从上至下逐层布置,要拆卸底层的设备(例如YD-3应答机),就必须先拆卸上层的设备,操作异常繁琐。阻力伞舱移至垂尾根部。在机腹内沿纵向中心线,增设有一个容量为720升的超音速副油箱。
Ⅱ型还采用了于1975年开始自行研制的可靠性更高的II型(HTY-2)火箭弹射座椅。该弹射座椅装有一枚大推力弹射火箭,弹射时加速平稳,减小了飞行员脊柱受伤的可能性,具有更高的弹射轨迹。弹射条件为地面高度,时速超过260千米。在空中弹射时,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可达到890千米/小时。但该型弹射座椅直到1984年才被使用,85年连续5次挽救了遇到飞机故障的飞行员,颇受好评。
Ⅱ型改装涡喷-7乙型发动机。该型发动机利用了已在涡喷-7A发动机上的新型材料,以及结构和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成功经验。其维修间隔时间得到成倍增加,达到200小时,推力也有所提高。涡喷-7乙采用了新的燃烧室火焰筒、新的高温轴承、密封技术和合成燃油。重新设计的加力燃烧室,采用了新隔热措施,可避免歼-7/米格-21F飞机普遍存在的后机身被烧事故。
歼-7B是歼-7Ⅱ的出口型,1982年5月首飞。它使用更先进的弹射座椅,翼下可兼挂西方近距空空导弹——主要是法国魔术R.550近距空空导弹,或国产霹雳-2导弹,换装煤油启动的延寿涡喷7-乙发动机。改装了机载电子设备和座舱仪表,飞机的主要成品、附件的寿命有所延长。B型出口埃及(由A型升级,下图,可见歼-7A上座舱后部的小窗口仍然保留,机炮有所不同),出口伊拉克约90架,苏丹22架,其中7架于1996年后交付。伊拉克的歼-7B在与伊朗的两伊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海湾战争中则只有挨打的份。有意思的是后来伊朗也购买了少量歼-7N型战斗机。
         
90年代出口斯里兰卡的4架歼-7BS,是B型的简化版本,取消了平视瞄准系统等先进设备,采用国产电子设备,有四个武器挂架。        
         
         
歼-7ⅡA是在歼-7Ⅱ的改型,于84年3月7日由余文明驾驶首飞。ⅡA型加装了引进的先进火控设备。空速管缩短,移到机头右上方,并改为固定式。雷达天线罩得到改进。垂尾顶部安装有甚高频(VHF)天线。        
下图为解放军歼-7Ⅱ和机群。        
         
         
                        歼-7M是歼-7系列中以ⅡA型为基础重要的出口型号,1983年8月31日首飞。歼-7M的研制过程颇有戏剧性,改革开放之初航空工业部决定以歼-7飞机为窗口引进英国的航空电子火控设备,为空军改装100架歼-7,点名让成飞的屠基达同志参与并主持专家组与英方马可尼公司谈判。屠基达等中方人员当时对平视显示器、武器瞄准计算机、数字电路等先进技术的情况了解不多,经过反复学习、咨询和谈判,初步确立了引进马可尼火控设备的方案。
         站长推荐:歼-7M研制始末
但此时国民经济调整,上级决定撤消马可尼引进项目,空军也表示不要改装后的飞机了。屠基达认为,令歼-7实现平视显示和快速热线射击非常重要,而且多达4000万人民币的合同预定金、银行信贷、保险、手续费等也已支付。因此兼任歼-7M型外贸歼击机总设计师的屠基达,积极和领导机关研究万全之策。最后上级同意用马可尼电子火控设备先装在M型上出口,解决缺乏引进资金这一矛盾。这样做,不仅工作量大,有技术风险,而且原本参加引进生产线的专业厂已全部退出,领导机关的联合办公也已撤消,全部专业技术工作只能由成飞公司自己承担。特别是部分人置疑马可尼、歼-7M等项目已经变成了单纯的进出口业务,流言蜚语甚多。最终成飞通过艰苦努力,打破国内新机研制的程序惯例,制造上先通过10架飞机的制造,做好1300多项新零件的工艺鉴定工作。引进合同和到2亿多美金的出口合同胜利实施,以引进设备改装的歼-7M型诞生了。 歼-7从I型、II型到通过出口发展到M型,前后共达30多项改进,仿制色彩渐渐消失,创新色彩日渐突出。1985年歼-7M型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又荣获国家首枚大型复杂武器装备金质奖,成为国家拿在手上的最好的轻型歼击机。歼-7M飞机在第一个出口合同之后,从1987年起,又开创了向其他几个国家改型出口的途径,成为我国唯一在国际军机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飞机。该型号引进国外7项电子火控设备,提高了弹射座椅的性能指标,翼下挂架可挂霹雳-2、霹雳-7导弹或西方近距空空导弹。为此进行了相应的外挂系统改进工作。翼下增加了一对外挂点,可挂火箭、炸弹、副油箱(机身挂点800升,翼下挂点500升)。但是,M型机头增加了配重,这使得空重增加,对飞机性能有不利影响。采用了新型防鸟撞风挡。起落架得到了加强,换装寿命延长的涡喷-7乙(WP-7BM)发动机,推力3420千克,加力推力6100千克。WP-7BM是国内延寿改型涡喷-7乙B的出口型号,81年通过技术鉴定,首翻期为200小时,总寿命为600小时。        
M型改进的核心是采用了大量西方先进电子设备,包括GEC·马可尼航空电子公司的平显和目标瞄准计算机,即956平视显示器HUD和武器瞄准计算机WAC;一部新型抗干扰测距雷达;一台新型大气数据计算机,以及新型雷达高度表和敌我识别系统、无线电通讯保密电台等。此外,1985年,618所、西工大、132厂完成了“歼—7M操稳品质计算”和“取消配重放宽静稳定性控制律计算”的合同,并曾计划“开展歼七M型飞机应用ACT技术”。在外观上看,M型的空速管移到了机头锥的上方,偏向右侧,歼-7Ⅱ则设在机头下面。
M型的武器装备包括两门30mm机炮、两枚导弹、57或90mm火箭弹发射器、50到250不同等级的普通炸弹。我国空军也以上述标准改装了一批歼-7,代号歼-7ⅡM。M型曾出口孟加拉16架,缅甸24架,伊朗18架,津巴布韦22架。1987到1993年,M型共出口多达164架。1984年,在争取埃及的订单时,歼-7M败于法国幻影战斗机之下,说明即使M型在价格上有很大优势,但性能仍然是手头稍微宽裕的外国客户主要考虑的问题。遗憾的是,用于给歼-7M更新换代的中国第三代出口型战斗机,直到近20年后的今天现在还在研制之中。
         
         
一架伊拉克的歼-7M被前政府埋藏在沙丘之下        
         
歼-7M首飞前夕,1983年8月7日,空军试飞团第二大队副大队长孙天勤借试验飞行之机,驾驶试飞团045号歼-7Ⅱ(已改装英国马可尼公司雷达,为歼-7M的研制做试飞)战斗机从辽宁大连机场起飞,飞抵韩国汉城K16基地。此次叛逃创造驾机叛逃者中职务最高、机型最新的双记录。孙天勤,陕西凤翔人,是空军第一批从地方学校选拔的飞行学员入伍。经过第2航空预备学校、第6航空学校、高级航校(11航校)学习,后被先后在航空兵第6师、航空兵第46师服役,文革期间因父亲出身受牵连,遭停飞处理,送五七干校劳动,后至空军22厂工作,1975年恢复飞行,后被选入空军试飞团。总飞行时数1200小时(自称)。据孙天勤陈述,他之所以抛弃家庭叛逃台湾的原因是,1968年当过国家干部的父亲孙培荣因曾任公私合营中的资方代理人被扣上“反动资本家”的罪名遭迫害,最后跳井自杀。1983年5月初,孙天勤作为试飞小组成员,被派到大连周水子机场执行歼-7M试飞任务,孙策划过程的各个细节,当日起飞后首先迅速关闭应答机,按住无线电通话系统发话按钮,让僚机无法与塔台通话(两机共用一信道与地面联络),然后掉转机头,紧急下滑转弯,飞机高度从原来的8000米急剧降到1500米,同时故意急迫喊到:“座舱冒烟!座舱冒烟!”,以使航管人员以为飞机发生故障。当飞机继续下降到500米高度,又喊:“不行了!我要跳伞了!”,然后不再回答,随即贴海以高亚音速飞往韩国。
飞过15分钟后,为节省油料,重新爬升到6000米高度。下午14点33分(汉城时间为15点33分),孙天勤驾驶045号歼-7Ⅱ降落在汉城K16空军基地,韩国方面随即解除警报。为防止1967年吴文献事件重演,台湾空军部分作战部队,在孙天勤抵台前,即奉命一律停止休假,飞行员进入机场待命;同时,气象单位严密监视辽东半岛及大陆东部沿海气象,情报单位也密切搜集大陆沿海军机活动状况,假设多种可能发生的状况,并拟定各种防范战术。8月24日上午11时25分,接运孙天勤的华航公司专机自汉城一起飞,台北桃园空军基地即奉命派出八架F-5E型战斗机升空待命,另8架F-5E型战斗机也在跑道进入战备,当专机飞过琉球时,战斗机群己分梯次以不同高度及角度接近专机,伴护航行,并严密监视附近空域。专机通过台湾北部上空时,台中清泉冈空军基地的四架F-104G型战斗机立刻接替护航任务,专机在12时42分降落在台中清泉冈空军基地,“参谋总长”郝柏村上将与“总政治作战部主任”许历农上将,到基地迎接。下午乘车抵达台北,在“行政院新闻局长”宋楚瑜和“国防部军事发言人”王淼少将的陪同下,孙天勤出席记者会。孙天勤于8月24日抵达台湾,获黄金7000两。8月18日上午,韩国军方便在汉城K16基地,以近一年叛逃到韩国的三架米格战斗机作试验编队飞行及表演,韩国陆海空三军的高级将领大多到场观看。其中包含8月7日由孙天勤所驾驶的歼-7Ⅱ、1982年10月16日吴荣根驾驶的歼侦-6,以及2月份朝鲜飞行员李雄平驾驶的米格-19。韩国媒体透露,韩国之所以如此急迫地试飞歼-7Ⅱ,是因为1982年3至4月间中国刚刚向朝鲜提供了40架歼-7。因此,韩国军方急于了解该型飞机的性能。孙天勤对记者称:“中共的米格-21又叫“歼七”,它的优点是──爬高性能、爬高速度等都优于米格-19;弱点是,中低空飞行的基本性能却和米格-19差不多。”
歼-7H(原歼-7ⅡH)是歼-7Ⅱ的改型。1985年3月首飞。该型改用通用外挂梁,改装煤油启动的涡喷-7乙(WP-7BM)延寿发动机,主起落架支柱加强,采用无内胎轮胎,改装了发射控制电路,具有使用改进自以色列“怪蛇3”近距空空导弹的霹雳-8导弹的能力。但由于霹雳-8重量很大,歼-7必需加装200多千克的配重去保持平衡。直到采用双三角翼的歼-7E出现,才不再需要加装这一配重即可使用霹雳-8。
         
         
歼-7MP是M型的改进型,1988年6月9日首飞。加装电子设备和座舱后视镜,改装外挂系统,可挂不同型号的空空导弹、火箭弹、航弹。加装马丁·贝克10L零零弹射座椅。驾驶杆缩短了50毫米,减轻了飞行员手臂疲劳。MP最突出的改进是电子系统和显示系统,导航系统整合柯林斯公司的AN/ARN-147VOR/ILS甚高频全向信标系统/仪表着陆系统接收机、PROLINE IIDME-42数字距离探测系统。我国共进口了约100套该类设备。雷达选用GEC·马可尼的“空中巡逻兵”雷达。歼-7P歼-7PG歼-7MB歼-7N都是在MP型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而发展的出口型。        
         
歼-7P/M两个型号采用的马丁·贝克公司MK.10L弹射座椅        
其中巴基斯坦第一份订单就是20架歼-7P,于1985年提出定货。巴军将P型改称为“天空闪电”(Skybolt)。P型可带一个中央机腹副油箱,两枚AIM-9P“响尾蛇”空导弹,以及两门北方工业公司(Nolinco)的30毫米机炮,每门备弹60发,有效射程800米。除AIM-9P/L“响尾蛇”导弹外,也可携带中国的霹雳-5、霹雳-7或者是法国“魔术”导弹。翼下有4个外挂架,可挂4枚空对空导弹。P型采用中国生产的IV(HTY-4)型弹射座椅,它可以在零高度和速度大于140千米/小时的情况下使用。
IV型弹射座椅是在III型弹射座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不但用于歼-7P,也用于中国的歼-8战斗机。该型座椅有良好的自动分离性能,先期弹出的稳定伞快速将降落伞打开。缺点是在起飞前必须打开至少11个弹射保险销。89年MP型开始交付巴基斯坦空军,至94年交付完毕。93年中国订购了意大利FIAR公司探测距离达55千米的GRIFO-7多模式火控雷达,用于替换巴方第二批购入的歼-7P使用的“空中巡逻兵”雷达。GRIFO-7的突出优点是使得歼-7P和MP具有了真正的全天候昼夜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
据称巴基斯坦最初订购了20架歼-7P,后增购60架歼-7P,最终进口80架MP型。至1994到1995年,巴方的头20架歼-7P通过改装GRIFO-7雷达,升级到了第二批P型和MP型的标准。歼-7MP目前装备了巴空军第2、14、15、17、18、19、20中队。
中国为巴基斯坦建立的歼-6大修厂在歼-7P交货后,也开始执行大修歼-7P的任务。在一架歼-7P飞行800小时或约8年后,就必需进厂大修。更重要的是,涡喷-7B发动机的首次大修飞行时间仅为200小时。歼-7的机身大修大约需要30个星期,期间会将所有部件拆卸,进行全面细致检修。在90年代开始的大修中,歼-7P上的中国产电子设备被拆下,换上新的绝缘性能更好的电缆,更换全部橡胶密封件和部分输油管道。同时最重要的是,把GEC·马可尼雷达换成新的FIAR GRIFO7雷达。歼-7N和歼教-7N是出售给伊朗的歼-7B型,根据伊朗军方要求做了少许改动。伊朗方面共订购了约20到30架歼-7N,可使用美国AIM-7P近距空空导弹和法国“魔术”导弹。为此进行了符合西方武器要求的军械外桂研制工作。但据称由于成飞和中航技在出口和后期维护的具体操作出现诸多与伊朗用户的矛盾,导致最终双方不欢而散,伊方未再大量订货。
孟加拉于2005年前后订购的歼-7BG改型
                  
         
涡喷-7发动机图片        
         
         
涡喷-7BM(WP-7C)双转子涡轮喷气发动机性能(已用于歼-7M)        
推力 42.1kN
           加力推力 58.8kN
           油耗 0.102kg/N.h
           加力油耗 0.204kg/N.h
           大修寿命 200h
           直径 907mm
           长度 46,000mm
           重量 1,179kg        
近年我国在多种歼击机的基础上研制了无人驾驶改型,多为无人靶机。下图为歼-7无人型。        
         
“靶五乙”与歼-7无人靶机、长空一号靶机
         
         想对米格-21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感性了解,请看下图:(“鱼窝”是北约给米格-21起的绰号)        
         
歼-7技术数据:
           
           武器装备      前机身下可挂PL-2空-空导弹,火箭弹和炸弹等
           翼展        7.15米
           机长        13.95米
           机高        4.10米
           机翼面积      23.0平方米
           机翼前缘后掠角   57度
           正常起飞重量    7370千克
           正常着陆重量    5480千克
           燃油重量(机内)   2080千克
           最大马赫数     M2.05
           巡航速度      970千米/小时(高度11000米)
           失速速度      215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      18700米(无外挂)
           最大航程      1480千米(机内燃油)
           带副油箱      1530千克
           起飞滑跑距离    800-1000米
           着陆滑跑距离    800-1000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14: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联的米格-21最重要的改型是装备一门23mm双管加斯特机炮、4枚Р-13Р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北约代号“先进环礁”)的米格-21MF,以及更为先进的米格-21比斯型。其中比斯型74年开始量产。MF、比斯等型号针对米格-21F、PF等早期型号的缺点进行了深入改进,主要表现为加大背鳍、机身等,以便装入更多设备和燃油;加大进气口和进气锥,以容纳更大的雷达,同时解决了进气口唇部对雷达的干扰问题,具有使用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能力。经过上述改进的米格-21显著提高了全天候空空作战能力,并改善了对地攻击能力。
        
                          
                而我国的“米格-21MF”则是歼-7Ⅲ(按空军新的编号方法称为歼-7C),该型号项目又称歼-7大改,以米格-21MF为蓝本,目的同样是改变歼-7系列航程短、雷达作用距离短、火力弱等缺点。我国于1978年8月派出代表团(主要成员来自于成飞)前往罗马尼亚,考察米格-21MF。期间测绘复制了大量资料,考察后带回了该型号使用的Gsh-23双管加斯特机炮、座舱盖以及一些部件。随后又前往孟加拉考察了相关机型。后于1979年以多架歼-6为交换,从埃及换回了一架MF型。
        米格-21MF和比斯的性能与早期的米格-21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广泛装备于苏联、东欧、印度等。遗憾的是,我国的歼-7Ⅲ却不能说是成功之作。
        米格-21MF/SM型线条图
        1972年这一计划正式确立,当时称为歼-7全天候方案,由成都飞机厂于1975年5月向三机部呈报设想。1975年改称歼-7Ⅲ,后又称歼-7甲,1978年称歼-7大改,1978年国家经委和国防工办正式定名为歼-7Ⅲ。1976年11月,三机部将任务转给贵州011基地。1977年2月三机部要求011基地和成都飞机厂共同做好技术论证准备工作。1977年9月成飞再次上报了“歼-7甲设计研制方案”。1978年,中央军委决定尽快以歼-7、歼-8换装歼-6,加快了研制歼-7Ⅲ的步伐。1978年6月在重点厂所领导干部会议上决定由611所、成都飞机厂、011基地、沈阳飞机厂共同研制,以求加快研制进度。
        1982年,宋文骢正式担任国家“六五”期间重点项目歼-7Ⅲ型飞机总设计师。其人乃我国飞机设计战术性能气动布局专业组的创建人之一,早在60年代初已投入了对飞机先进气动布局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技术数据和工程经验。86年,宋文骢转任成飞重点型号——国产三代战斗机的总设计师。
        1979年3月,三机部调整了研制分工。1978年10月又决定由611所负责设计,成都飞机厂为主要试制和总装厂,贵州011基地承担机翼和起落架。1976、1978年曾两次派员出国考察米格-21MF。1979年2月从埃及引进的米格-21MF样机到达成都飞机厂,1979年10月至1980年5月完成了测绘工作。到1983年,系统工程管理手段在歼-7Ⅲ的研制过程开始发挥了有效作用。1984年4月26日,歼-7Ⅲ型在成都飞机厂首飞上天。
                歼-7Ⅲ的具体要求为研制一种高中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用于昼间、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作战。因此Ⅲ型成为了我国第一种全天候战斗机,这是该型号的重大意义所在。随着该型号装备服役,我军战斗机部队拥有了全天候作战能力。培养一名具备四种气象条件下作战能力的歼-7飞行员,需7年时间、1070万元,可见全天候作战多不简单。而培养一名歼-8飞行员,需要8到10年、1530万元。培养一名苏-27飞行员,需要10年时间,所需费用达5000万元。
米格-21MF与早期的米格-21F有很大不同,因此歼-7Ⅲ也与歼-7I等非常不同。歼-7Ⅲ的零件变化率为80%,成品变化率为43%,采用新材料37项,新成品190项。具体的改进包括:配备了JL-7全天候J波段截击雷达,为此进气口和调节锥增大。JL-7雷达是在317甲型二厘米波段多功能单脉冲雷达的基础上,针对歼-7Ⅲ具体研制的。其空空工作方式包括B型搜索显示、人工截获目标、配合敌我识别,光学瞄准或平视仪瞄准,尾追攻击目标。空地工作方式包括测定目标斜距,配合光学瞄准攻击地面目标。使用椭圆抛物面,单脉冲馈源。发现空中飞机目标的最大距离为30千米(当然,这是很低的一个数字,远远不能和第三代战斗机装备的雷达相比)。方位角范围±45°,跟踪距离大于15km,角度±45°。使用高度最低700米。有五种抗干扰措施。具有可与外场检查仪联接的自检系统,组合与电缆均可快速拆卸。电路已采用集成电路,结构轻巧、体积小,适于在各种歼击机、强击机上安装。
采用推力加大的涡喷-13(WP-13)发动机。加大背鳍以安装机背油箱。机身呈流线形加大,以容纳更多燃油。换装较先进的火控系统,垂尾处加装LJ-2全向告警系统。尾翼弦长加大,以适应气动外形的改变;采用了吹气襟翼,这是为国内第一架在结构布局上参照原型机自行设计的附面层控制高效能增升装置,并首次采用无铆接盒段全尺寸无孔蜂窝结构件,于1983年11月1日交付第一架份吹气襟翼,后又陆续提供了试验和试飞的吹气襟翼,并于1984年12月完成首批吹气襟翼的试制任务。歼-7Ⅲ涂装也改用绿、蓝、褐和浅褐色迷彩,后期的改进型号也有采用灰色涂装。
        Ⅲ型采用加强型可收放前三点式单轮起落架,摇臂式前起落架收入前机身,支柱式主起落架机轮旋转收入机身,支柱收入机翼。单人全密封座舱,固定式风档,座舱盖向右侧翻。风挡上方有WG113-1甲型后视镜,座舱红光照明。改用与歼-7P相同的IV型(HTY-4)弹射救生座椅。
这里引用一下米格-21MF型的资料,对深入了解歼-7Ⅲ型有一定帮助。MF型采用切尖三角形悬臂式中单翼,下反角2°,前缘后掠角57°。对称翼型,翼根处相对厚度5%,翼梢处4.2%。展弦比2.22,尖削比12.5,安装角0°,翼根弦长5.97米,翼尖弦长0.46米。襟翼面积2×0.92平方米,轴补偿副翼面积2×0.59平方米。机翼上方靠近翼梢处装有附面层板。全金属结构,有两个主梁和一个辅梁。副翼由液压助力器操纵,大型“吹气”平板后缘襟翼由液压作动。半硬壳式结构机身截面近似圆形,最大直径为1.24米(不包括座舱)。冲压式机头进气道,进气口直径0.87米,大于早期米格-21型。机头上部有向前打开的电子设备舱门,在沿机身从座舱延伸到垂直安定面的大型背鳍内装有操纵杆、电子设备、单口加油口盖和燃油箱。靠近机翼前缘处的机身下部两侧各有一块减速板,还有一块减速板设在腹鳍的前边,三块减速板均由液压操纵。悬臂式全金属结构尾翼,全部翼面都有大后掠角。液压助力全动式平尾,1/4弦线后掠角55°。相对厚度6%。平尾前缘最大上偏+7.5°,下偏-16.5°,面积7.9米2。平尾翼梢有配重块。操纵系统有力臂调节器,可根据不同的高度与空速调节传动比,尾翼配平开关设在驾驶杆上,无配平调整片。垂尾1/4弦线后掠角60°27′,面积5.32米2,平均气动弦长3.14米,相对厚度4.4%。方向舵面积为1米2,偏角±25°,腹部有大型单片式腹鳍。
机上系统包括:环控系统:YX-5供氧系统;液压系统:互相独立的主液压系统和助力系统、应急电动泵组成;电源系统:1台QF-12D型直流起动发电机,2个15×YG-(2)碱性蓄电池组,1台JF-12A型交流发电机,DBL-1500D、DBL-750F单相变流机和SBL-500C、SBL-125C三相变流机;燃油系统:机身内有8个软油箱,背鳍上有1个金属油箱,机翼内有4个整体油箱。机内最大燃油容量2635升,带3个副油箱时,全机燃油总容量为4316升;操纵系统:硬式操纵,控制增稳,差动平尾操纵;冷气系统由主系统和应急系统组成。
关于涡喷-13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最大静推力加大到了4100千克,单台最大加力推力6600千克。机身尾部采用简单收敛式引射喷管,机尾整流罩左右各有1个缺口,以便利用尾喷流调整飞行中的航向不平衡。与以往歼-7使用的涡喷-7相比,涡喷-13体积小,压气机和轴承得到改进,大大降低了发动机的振动水平。在结构材料上增加了钛合金,同时在燃料系统中安装了集成电路金属探伤设备,防止渗漏导致事故。这些改进对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寿命有明显的影响。
电子设备包括1套KJ-11型自动驾驶仪,1台ADS-1型大气数据计算机。火控系统包括1部JL-7型单脉冲火控雷达,1套射瞄-8D(HK-03D)型光学射击瞄准具,后期换装HK-13A型平视显示器(含火控计算机)。
导航系统包括1部WL-7型组合式罗盘,1部264甲型雷达高度计,1部XS-6A型信标接收机,1部481型数据传输/导航系统,1套HZX-4型航向姿态系统。通讯系统为1部506型双频段超短波电台。电子对抗系统有1部605甲型敌我识别器,1台930-2型雷达告警接收机(后期改装KJ-8602型),2套GT-1/941型红外/无源电子对抗系统(红外诱饵/干扰箔条发射器)。
武器装备较以往型号有较大提高。航炮采用1门23-3型23mm双管航炮,备弹200发。该炮由847厂在米格-21MF配用的双管机炮基础上进行研制,1979年首次获得部件不完整的该炮样品,1984年研制成功,并获得批准定型。该炮改为加斯特自动原理,通过滑板、连杆实现双炮自动交替射击。细分为带炮口装置的23-3型和不带炮口装置的23-3A型。除机炮外,还装有HK-03D航空照相枪。机身下1个外挂点,可挂480升或760升副油箱、组合式炸弹挂架、导航吊舱、瞄准吊舱、侦察吊舱、电子对抗吊舱等。机翼下共有4个外挂点,使用PF-5/8D挂架,可挂近距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包括PL-5B/C/E、PL-7A/B、PL-8、PL-9/9C,火箭发射器包括57mmHF-7B/C型、90mmHF-16A型、130mmHF-14型,航弹有50-500千克低阻常规航弹、反跑道航弹、反坦克子母航弹。机翼外侧挂架除上述武器外,还可外挂480升副油箱。
令人奇怪的是,此后研制的歼-7MG没把歼-7Ⅲ的改进成果保持下来,没有脊背油箱,也没有大进气锥。这是因为Ⅲ型和前期型号相比,机动性大幅下降。原因是由于增加了重量而发动机推力增加有限,与米格-21MF一样,光为了维持机体变化后的平衡所需的配重就达到100千克;其次是激波锥加大导致了格斗时进气不足,严重影响机动性;第三是机身直径大,增加了阻力。且Ⅲ的雷达探测距离达到26~28千米,但这一数值并没有为作战带来根本性的改善,仍然要依靠地面雷达引导。更致命的是,上述型号研制成功的时间太晚,已经不符合当时作战的需要。这也是为什么米格-21MF、比斯大量装备苏军,而我军则没有大量采用Ⅲ型的原因之一。
Ⅲ型投入部队试用后,部队普遍反对换装该型号。到80年代末,西工大沙伯楠教授被学生问到为什么歼-7Ⅲ一定要带一个笨重的铅块,此后沙老师就开始研究取消这一配重。其方案以歼-7M为蓝本,通过双三角机翼设计进一步增强了机动性,比M型提高约46%,并采用先进的脉冲多谱勒雷达以使探测距离不小于歼-7Ⅲ的单脉冲雷达。经过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和其他兄弟系的努力,歼-7E于1992年开始装备部队。出口型歼-7MG(MG表示M的改进型,G即“改”)也已出口多国。
        歼-7Ⅲ的改进改型包括歼-7ⅢA,又称歼-7IV,在我军飞机命名方法改变后称歼-7D,同时Ⅲ型改称C型。D型由成飞设计院、成飞、贵州航空公司联合研制。D型研制的目的在于改善C型上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取代歼-6甲夜间战斗机,与歼-7E、歼-8II等完成夜间防空。1988年开始研制改进,1991年8月20日由刘庆礼驾驶首飞,1994年11月定型投产,95年装备,99年停产,主要装备空军。D型机体比C型粗、长,机身上部有大型背脊,座舱盖顶部安装了后视镜。        主要改进包括换装HK-13A型平视显示器,换装JL-7A型单脉冲火控雷达,加装JD-3Ⅱ型塔康导航系统,加装563B型惯性导航系统,换装WL-7A型无线电罗盘、KJ-11A型自动驾驶仪、换RKL-800A型组合式电子对抗系统。新采用的双联23-3A机炮安装在机腹中线。加装RKZ-404E型箔条/红外诱饵投放器、TKR-122型超短波电台。采用了1台涡喷-13FⅠ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更大。经上述改进后,D型的全天候作战能力较C型有较大提高,可使用霹雳-7、霹雳-8等新型红外近距空空导弹。但由于航程、机动性等问题无法根治,同样未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D型在外观上与Ⅲ型非常相似,仅垂尾尖端和根部的天线有所不同。

        
        
        JL-7A型单脉冲火控雷达,探测距离28千米,无故障工作时间70小时,重量100千克
        
        
        看看这架波兰空军的米格-21BIS,对比一下,是不是非常相似?但还是有一些微妙的差别,各位请仔细对比。
        
        
        歼-7D基本数据
        长(含全静压管)15.591米;高4.251米(缓冲器未压缩);翼展7.154米;翼面积23平方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14: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歼-7E歼-7MG是我国歼-7高中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的两种改进型,而MG型又是由E型发展来的出口型。这两种改型是对米格-21系列机动性改进的重大尝试,事实证明这一改型是相当成功的。
        
                          
        点击查看歼-7G资料        歼-7E        歼-7E的主要改进是机翼将过去米格-21一成不变的大后掠三角翼改成了双三角翼,内翼后掠角57度,外翼后掠角42度,并增设了前后缘机动襟翼,使整机的机动性能有巨大提高。换装了WP-13F发动机,使推力增大10%,使中低空机动性较大提高,起飞降落距离大为缩短。MG型采用WP-13FI发动机,改进了可靠性、维修性和后勤保障系统,改进了燃油系统,为空中加油提供了基础条件,续航能力提高。        
上述改进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新机翼的展弦比2.78,升力系数提高。最大爬升率接近双发的歼8-和F-14,达195公尺/秒,提高24%,水平加速时间略减,作战推重比约0.97,超过了歼-8Ⅱ,最大负荷8g。最大转弯角速度约22度/秒,提高了近50%,低空稳定盘旋角速度约14度/秒,相当於歼-7Ⅱ/M的最大转弯角速度,失速速度约200千米左右,空战翼负荷低於300千克/平方米。

        


由于歼-7E仍使用老旧的226A型雷达测距器,因此武器火控水平与以往的歼-7相比并没有实质提高。226A是为歼-8开发的226型测距器的改进型,使用平板天线。只有换装真正的小型脉冲多普勒雷达,歼-7E的武器火控系统方可能提高到接近三代机的水平——由于歼-7头锥尺寸的限制,无法使用大尺寸天线火控雷达,这是该型战斗机的一个致命缺陷。目前我国及外国厂商已开发了多种小型脉冲多普勒雷达,以供歼-7系列改进工作选择。
机长 14.88米
          机高 4.1米
          翼展 8.32米
          最大速度 马赫2.0
          最大平飞速度 1200千米/小时
          最小平飞速度 240千米/小时
          实用静升限 17800 米
          最大爬升率 155米/秒
          最大航程 2000千米
          起飞速度 280千米/小时
          起飞距离 800米
          着陆速度 280千米/小时
          着陆滑跑 750米
          正常起飞重 7680千克
          最大起飞重 9100千克
          总油量 4165千克        
歼-7MG         E型的出口型号歼-7MG,是针对巴基斯坦用户对F-7M飞机探测距离近、火控能力差、航程短、中低空性能差的意见反馈,及时提出的改进方案。该型与歼-7E颇为相似。在该项目开发中,成飞与中航技(主管航空产品出口的垄断机构)和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组成了“共担风险、合作开发、共同受益”的利益联盟,分散了投资风险,增强市场开发实力,保证了成品供应。为解决探测问题,MG型使用有下视下射能力的英国GEC公司的SSR(SuperSkyRanger)雷达,可跟踪8个目标,攻击其中最危险的1个。SSR发展自歼-7M上的SR雷达,测角精度10米位,测速精度30米/秒,使用高度300至21300米,重量55千克,体积0.05立方米,有5种工作模式,可同时搜索8个空中目标并跟踪攻击其中1个。SSR是平面阵列天线的X波段脉冲都卜勒雷达,有俯视/俯射能力,利用ARlNC429资料汇链输出精确的目标距离、距离变化和瞄准线数据。
意大利FIAR公司也推出多种适合歼-7各型号使用的雷达,主要产品是GRIFO-7火控雷达(下图)。这种I波段雷达采用脉冲压缩技术,可用多功能操纵杆(HOTAS)上的按钮控制其工作。上述雷达具有良好的电子对抗能力;在脉冲多普勒和脉波重复频率波形模式下,具有完整的下视上视能力,并可比对地面测距;可从平视显示器上显示相关信息。歼-7E和歼-7MG也可采用相似于GRIFO-7的雷达。
        
座舱加装平显显示器(传为马可尼公司产品),大气数据计算机等;换装航姿系统,无天线罗盘,信标接收机,无线电高度表,超短波电台,光电观瞄吊舱;加挂高性能空空导弹;增加武器外挂能力,采用复合通用挂架及通用导弹发射架;在机翼两端各加一个外挂点,增强了空对地火力;对平尾和副翼载荷进行设计改进等。飞行员拥有多功能下显、手不离杆(HOTAS)、红光照明等先进操纵控制设备。改进后的飞机其低空格斗能力,起降性能,对地火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并对未来电子战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改进了燃油系统,为空中加油提供了基础条件,飞机的续航能力得到提高。在使用维护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具有优良的品质。
        
从MG型的平视显示器看到的景象        
        
E型增加了压力加油系统,液压系统采用密闭加油。采用结构油箱,整个机翼内部可装载油料,使其最大航程增加47%,从歼-7M/MP的1500千米增为2200千米。        
歼-7E和MG反映在实际空战上最突出的改进是近距格斗能力的大幅提升。提高稳定盘旋角速度要受三个条件的限制:一是最大载荷限制,一般不超过8~9个g;二是失速限制,尽量提高Cy,并尽量降低翼载荷;三是可用推力的限制,要求尽量提升推重比。由于歼-7MG将原三角翼改为双三角翼,并安装了前后缘机动襟翼,使该机的Cy大幅提升;由于换装WP-13F发动机(发动机推力6560千克)可用推力增加460千克,这些都对稳定盘旋性能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由于WP-13系列发动机中更大推重比的新改型已批量生产,歼-7MG的机动性能有提升的余地,其中低空稳定盘旋性能进一步提高,与F-16A基本相当,这对于持续空中格斗尤为重要。
        水平机动性能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是瞬时盘旋性能,通常是以减速来达到,因此不受可用推力限制,只受承载能力和失速限制。由于歼-7MG的翼载荷较小,因此,歼-7MG在瞬时机动性上占有优势。歼-7MG由于Cy大幅提升,翼载荷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该机的失速表速将会比歼-7的210~220km/s有较大程度的放宽,这无疑将对提升歼-7MG的瞬时盘旋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该机装备了由英国进口的七项电子设备,采用了国内八个改进项目,提高了高精度快速射击和对地攻击等性能;雷达探测距离大,抗多种干扰;通讯设备先进;出口的MG型采用改进自HTY-6的TY6C弹射座椅,性能更佳。歼-7E正逐步装备我军,作为歼击机部队的低档搭配。
关于具体的电子设备,存在着多种说法。在垂直尾翼上的各种天线,歼-7MG明显与以往的型号不同。留在成飞公司的0144号原型机,除垂尾顶端两旁各有2枚BM/KJ8602ESM接收天线外,仍保留了较旧的ESM天线,但没有尾部告警接受机。而在珠海和香港作静态展示的0142、0143号原型机,没有旧式ESM天线,但有较大的尾部告警接受机。MG型的座舱后方有M型的极高频VHF通讯天线,E型则采用Ⅱ型的天线,说明出口型和国内型有不少不同。目前歼-7E的单价约1500万人民币,相当低廉。MG型因采用更好的西方设备,价格可能略高。
        
歼-7EB         歼-7E凭借出色的机动性能,已经成为了“八一”表演队的用机。向“八一”队提供的型号称为歼-7EB,拆除了武器系统,加装了特技飞行高精度仪表,机头左侧迎角探测器明显增大。近期八一队换装了新的蓝白色涂装,至于是否好看,见仁见智了。另外歼-7EB近期开始试用601所研制的HTY-6A第三代火箭弹射座椅,已通过12名飞行员30架次的飞行试用、试飞。座椅的救生性能、使用维护性、可靠性和舒适性均得到很大提高,标志着我国航空救生装备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EB型首次正式亮相是在2000年珠海航展上,但之前曾发生一起严重事故。近期由航天一院703研制生产的碳刹车盘开始装在E型上使用。该刹车由于采用了先进的航天碳/碳复合材料,与原航空钢刹车盘相比,重量减轻了32千克,寿命由250~350个起落提高到1000个起落以上,且具有重量轻、摩擦系数稳定、使用性能可靠、寿命长、维护简单等优点。歼-7E配套的碳刹车盘实际上早在1990年已经研制成功,并通过了一定试验,但因种种原因拖延了实际装备时间。
        
        
        
        
        
        
MG的尾部与以往的歼-7较为不同        
        
歼-7EB座舱        
        
                  图中可见歼-7MG装备的各种武器。据《兵器知识》报道,为了实际考核歼-7M的防御系统和飞行性能,该机在国外进行了试飞和打靶,并与F-16和“幻影”等飞机进行空中“格斗”,结果歼-7MG型飞机“各个科目的成绩良好”。但由于始终是一种二代战斗机的改进型,在各种第三代战斗机横行的今天,歼-7MG让人有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此外销成绩恐怕很有限。成飞也对此有深刻认识,在继续研制更新型战斗机的同时,大力挖掘市场潜力。目前津巴布韦订购了12架、孟加拉8架,苏丹、厄哩特里亚也有意向购买。
        
        
E型的尾部,人员正在收回减速伞        
        
点击查看歼-7MG模型制作详细大图
                        
长度 14.885m
          翼展 8.32m
          空重 5,292千克
          起飞重量 9,100千克
          最大速度 M2.0
          升限 17,500m
          过载系数 8.0g
          起飞距离 600m
          着陆距离 600m
          作战半径 500千米        
        
歼-7PG        出口到巴基斯坦的歼-7MG,现已全部定名为歼-7PG。巴方报称其综合作战能力比歼-7P提高83.9%。在歼-7PG飞机项目洽谈中,巴方提出了极高技术性能要求,并不断调整技术指标,不断变更技术方案,使得整个改装过程持续近5年之久,技术状态谈判反反复复,仅1999年后举行的大型技术状态谈判就多达13次;为了确定雷达和航电系统方案,成飞进行了300多个起落的试飞,巴空军飞行人员4次来公司进行评估试飞。整个项目持续时间之长、技术状态反复次数之多,在成飞(集团)公司的军机外贸史上都是罕见的。成飞不断进行改装工作,直到用户满意为止,终于令PG型成功出口。
PG型具有机翼锂铝合金整体油箱。PG型的综合机动性与P型比提高43.4%,近距格斗效能增加83.9%,持续转弯速率增加24%,最大爬升率增大13.3%,起飞降落距离缩短30%,最大航程也加大了将近50%,从原来歼-7的1400km增至2200km。        
PG型用一台涡喷-13FI发动机取代了原来的涡喷-7,推力增大10%以上。涡喷-13FI发动机是涡喷-13的性能改进型,最大状态推力比涡喷-13增加588daN,达到4511千克力。全加力推力增加392daN,达到6669千克力。其性能结构的改进特点是重新设计了第1级压气机,转子叶片由24片改为19片,增大空气流量2千克/s,并在压气机上采用了附面层控制技术。主燃烧室与涡轮部件选用WP13F的成熟结构。加力燃烧室选用沙丘驻涡式稳定器。在研制过程中重新调整了加力烯油浓度场分布、改进设计了全长隔热屏,并对热端部件的材料与热工艺技术做了多项改进。涡喷-13FI的外廓尺寸在安装关系不变的条件下总长前伸16mm。1994年1月完成了设计定型鉴定试飞,1994年9月通过了300h设计定型国家鉴定试车,于同年10月通过设计定型技术鉴定。首翻期300h,总寿命900h。该发动机长4616mm,宽907mm,涡轮进口温度1015(℃),推重比(全加力推力下限值/净质量上限值)5.98,质量(交付状态上限值)1220千克。
机载雷达采用意大利的Grifo-7多功能机载雷达,该雷达拥有对空/对地两种工作模式。其数据信号,可显示在平视显示器上。该雷达拥有全空域下视下射能力,还具备空对地测距功能。        
        
歼-7PG采用新型全圆弧风挡玻璃和全新座舱布局,根据人-机-环一体化设计的座舱布局合理,视野开阔,操作方便。风挡材料为18毫米定向有机玻璃,据信采用了法国引进技术生产。以平显显示器为主的各种仪表显示飞行与作战信息,保证在平显状态下利用双杆操作既可完成作战任务。
PG型采用ARW9101雷达预警接收机,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频率范围0.7-40千赫兹,几乎覆盖雷达的频率范围,灵敏度85分贝,数据库可储存100种雷达型号。ARW9101重13.5千克,其多功能天线位于进气口下方和垂尾顶端两侧。当飞机受到对方雷达威胁时该系统能给飞行员提供醒目的信号及音频警告信号,并手动或自动释放箔条或红外诱饵。该机配备2门30mm航炮,有5个挂点,能挂空空导弹,火箭弹和各种航弹。通用挂架可使用中国、美国、法国的多种制式武器。
由于2002年初印巴之间关系紧张,出于我国与巴基斯坦间的盟友关系,成飞方面立即加紧了运送歼-7PG到巴基斯坦的行动。为满足迫切需求,成飞在未签订合同的情况下提前风险投产,以最快的速度交付到用户手中。其中,在40架F-7PG飞机出口合同签订时,成飞的首批20架飞机已交付中航技,后20架飞机已经投产。首批20架歼-7PG已经抵达巴基斯坦。从照片上看,巴方得到的PG型确实非常漂亮,说明成飞的制造工艺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当然,PG型仍然无法改变米格-21系列的固有缺点,缺乏全天候能力,基本不可能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但在巴基斯坦当前的经济条件下,也算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2002年全年巴方又签订了11架歼-7PG、歼教-7PG飞机出口合同和1.64亿美元航空零部件转包生产合同,使得成飞、贵飞获得了充足的订单和外汇收入。        
        
        
巴基斯坦展示的PG型及其武器。        
        
PG型在中国上空。编号02-045。        
        
机长 14.885米
          机高 4.103米
          翼展 8.32米
          机翼面积 24.88平方米
          空机重量 5294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7542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9102千克
          载油量 2000千克
          副油箱载油量 1400千克
          最大飞行速度 2马赫
          爬升率 200米/秒
          最大航程 2200千米
          实用升限 18000米
          起降距离 600-700米
          作战半径 800千米        
歼-7G        2005年成飞公布了最新改型歼-7G的情况。该机是E型的基础上研制的改进型号。配装一台涡喷-13F发动机,采用了头盔瞄准器、仿制的以色列EL/M2001多普勒雷达和 III 型敌我识别器。该雷达尺寸极小,例如其B型(实际上是测距器)天线直径仅有19.5厘米,工作在I/J波段,装备幼狮Kfir战斗机。该雷达于2003年由607所研制成功,代号FALCUN,属于JL-7(歼雷-7)系列。607所表示,FALCUN采用了我国其他新型战斗机雷达的先进技术,参照了国外雷达在歼-7上的试飞经验,并吸收了歼轰-7“飞豹”的新型雷达的成功技术。经过努力,该雷达成为了我军最小、最轻的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配有全向雷达告警器、箔条/红外投放器。救生系统实现了零高度、速度 0-1000 千米/小时的救生能力。               
在歼-8F/H、歼-10、歼-11等新型战斗机生产数量无法满足我军急迫需求的情况下,在适当的范围之内改进发展歼-7系列,不失为一个稳妥的应对方法。
        G型具有5个外挂点,可使用具有较好离轴发射能力的霹雳-8乙型空空导弹,也可使用PL-5C等空空导弹,或500千克低阻或低空投掷炸弹等。配1门30-1型30mm航炮,备弹60发。座舱后方的天线改为矩形。传说该型还具有使用主动型远程空空导弹的能力,但站长认为以歼-7G的雷达尺寸过小,相对于三代机的雷达而言,探测距离必然很近,也就意味着无法满足主动弹所需的发射条件。实际上,该雷达仅仅能满足半主动中距弹发射的最低探测距离要求。
分析下列数据,站长认为可能是由于机载设备的重量增大,仍采用涡喷-13F而非涡喷-14“昆仑”,导致机炮都减至一门,仅有可怜的60发炮弹。最早实用化的米格-21F13也只有60发炮弹,但后来事实证明记载武器全盘“导弹化”并不能完全满足战斗需要,发展到今天,导弹越发成熟,机炮的地位不断降低,这一载弹数量应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事实一再证明,歼-7最新改型虽然是我军的新型战机,但仍然是一种“低档”的战斗机。
2006年2月23日,孟加拉国代国防部长宣布,作为该国空军现代化计划的一部分,孟加拉国空军从中国购买了16架新型歼-7BG与歼教-7BG战斗机,总价值9400万美元。代国防部长向国会通报说,每架中国战斗机价值585万美元,与中方的合同已经签订。代国防部长没有透露所购中国战机的型号,但武装部队发言人努兹拉尔·伊斯拉姆中校证实说,是中国的歼-7战斗机。中国战斗机是在包括西方诸多先进战机的招标者中胜出的。去年,孟加拉国邀请了西方及东方的战斗机制造商来对该国的空军战斗机更新计划进行竞标,这包括俄罗斯的飞机生产商米格和苏霍伊,韩国航空工业公司的T-50教练机。这个竞标计划包括购买最多至16架的新式战斗机以及12架喷气式教练机。竞标的结果是中国战机生产商胜出,这一结果令人高兴。然而,中国的战机生产厂商应该意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像这样的胜出可能会越来越难,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军机采购已步入“少机、高质量”的时代。就以孟加拉空军此次之所以采购中国战机为例,因为他现役的战斗机包括歼-7、强-5以及8架米格-29,其中米格-29已经被出售,原因是为了降低维护保养成本。孟加拉空军未来的教练机将会替换L-39和T-37教练机,同样,孟加拉空军考虑购买的也是二手的初级教练机。这说明,孟国的采购以价格低为考虑优先。
               
                2006年3月28日,在中国一航成飞公司、贵航集团以及中航技共同努力下,首批8架歼-7型飞机在昆明正式交付孟加拉国空军。经过长达数年的艰辛努力,去年6月,中航技与孟加拉正式签署了16架歼-7BG与歼教-7BG型飞机出口合同,这次交付的8架飞机是第一批履约飞机,另外8架预计年底前交付。孟加拉国驻华国防武官艾哈麦德·伊姆鲁尔·卡耶斯(AHMED IKAYES)准将、空军副武官汉森(EHSAN)中校、空军飞行员代表以及来华接受培训的72位学员,中国一航成飞公司、贵航集团,中航技总公司出席了在昆明巫家坝机场举行的交付仪式。仪式上,中航技和孟加拉空军的代表在交接证书上签字。卡耶斯准将、QAZI MKARIM上校、成飞公司方锦星副总师和中航技政府产品出口部刘健海处长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庆贺合同顺利执行,共祝中孟友谊地久天长。仪式结束后的次日,8架歼-7型飞机分两批编队从昆明起飞,于当日安全抵达孟加拉国首都达卡。
                2006年11月,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研制的歼-7G型飞机在新疆空军某机场首飞成功,这是歼-7G型飞机首次装备空军部队,标志着空军某部实现了成建制的改装。歼-7G型飞机是在歼-7E型基础上的改进型飞机,主要在雷达、平显和头瞄等30多个方面实现了改装,使飞机的综合性能跨上新台阶。10月下旬,空军某试飞大队连续作战,成功完成了16架G型机的转场任务,随后,成飞公司试飞站迅速抽调精兵强将与各相关单位组成了赴新疆技术服务组,在成飞技术服务处的带领下,一路风尘西出阳关。成飞公司领导罗荣怀、高建设等前往新疆现场慰问技术服务人员,召开座谈会,征求部队用户的意见,并对确保飞机首飞成功提出了具体要求。成飞技术组的同志们与各承制厂人员齐心协力,确保歼-7G型飞机的如期首飞,受到了部队的一致好评。
        歼-7G主要技术数据:
        正常起飞重量 7700千克 正常着陆重量 6500千克
          最大着陆重 7450千克 机内燃油重量 1926千克
          机外燃油量 1302千克 ( 480 升、 720 升副油箱)
          最小平飞表速 240千米/小时 最大表速 1200千米/小时
          最大 M 数 2.0 最大爬升率 165 米/秒
          最大航程 1900 千米 实用升限 17300 米
          起飞速度 280千米/小时 起飞滑跑距离 650 米
          着陆速度 260千米/小时 着落滑跑距离 730 米
                 
据称本图为歼-7G的雷达,探测距离30千米。根据图片上小尺寸平板缝隙天线、竖立式上方装卸等设计特点,站长认为至少可以肯定这是一种歼-7系列使用的脉冲多普勒雷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28 14: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前几个歼-7系列的页面中,我们反复提到,歼-7各种改型由于受到米格-21先天设计上的限制,均未能有飞跃性的提高。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推出的歼-7MF,就是为了打破了这一“宿命”的大胆尝试。但是,由于该机定位过低,这一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里要从歼-7FS说起:90年代成都飞机制造公司研制成功了歼-7FS试验机(左图)。歼7FS是96年8月由成飞公司、黎阳发动机公司、某航空附件研究所、某航空复合材料特种结构研究所、成都清江仪表厂、陕西凌云电器总公司、西北光学仪器厂、陕西千山电子仪器厂等9个单位自筹数千万元,分担风险进行研制的预研验证机,型号总师陆英育。首机用成飞训练用的139号歼7II机改造。97年2月提出总工艺方案,97年6月发图。
         98年6月8日下午,在空军第三试飞大队大队长钱学林的驾驶下,以发动机最大状态起飞,经过22分钟飞行后正常着陆。飞机和发动机各系统及仪表工作正常,成功地实现了首飞。2001年完成首飞试验。目前歼-7FS共造了2架,一架用于试飞,另一架用于静力试验。FS型最突出的改进,在于更换了新的带下颌进气道的机身前段,装推力更大的涡喷-13IIS型发动机,加装雷达冷却系统(有效增加雷达工作性能和开机时间)和交流电系统,加装视频记录系统、飞行参数记录系统、武器管理系统和GPS。
         从外形上看,歼-7FS与原有歼-7系列战斗机最大的区别是,放弃原机头进气方式,改变为下颌式进气,这种进气方式与美国的A-7“海盗”攻击机类似。这种改进有两个优点:首先增加了机鼻的容积,便于安装大功率的机载雷达,目前的FS原型机使用以色列EL/M2032型雷达,可使用国产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也可装直径约600到700mm的美国APG-68、俄罗斯“甲虫”雷达等。其次,下颌式进气的设计使得无需大幅改动机身结构,只需改动座舱前一段的机身,这使得FS型的这种改进设计非常适合于改进歼-7和米格-21的早期型号。但歼-7FS的技术水平仍显落后,预计在国际市场的作为有限,倒是解放军很可能有兴趣。FS型没有国家投资,也不是主管部门下达的任务,完全由成飞公司联合8家军工企业,自投资金数千万元进行研制,是我国军工企业自立项目、自筹资金、自主联合、自担风险研制的第一个军品项目。2003年初,FS型完成全部试飞科目。经过仅仅22个月的共同努力,8家军工企业为FS型共完成工时5万个,新制专用零件2100项,新制专用工装432项,新研及改进成品27项,地面试验34项。下图绿色的FS型据信为改进后的FS,红白色涂装的是原型机。
         但是,经过这一改进的歼-7仅仅是解决了容纳雷达的问题,歼-7的其他问题并未得到改善。而且,歼-7除了最新的歼-7E/G尚有一定生命力之外,其余型号基本处于维持现状、等待三代机顶班的状态,军方并不打算投入资金进行大幅度的改进。简而言之,按成飞公司的文章所说,歼-7FS“由于市场定位的失败,最后导致项目的流产,公司迅速停止了该项产品的生产。”此后成飞迅速停止了该项产品的生产,改为广泛征求客户意见,全面生产改进型飞机:歼-7PG、歼-7MB、歼-7MG,这几种机型主要满足军机外贸的需求;而国内市场主要提供歼-7E飞机。
        
         歼-7FS总设计师在FS旁
         
         之后,成飞推出了歼-7系列中的最新改进计划:歼-7MF。成飞决定将歼-7的下颌进气方式改为机腹进气,彻底解决机头空间狭窄的问题,以便换装更新型的火控雷达,使得歼-7改进型获得完善的空地作战能力。
         歼-7MF主要面向外国客户,其突出特点主要有:一是有足够的空间装大尺寸火控雷达,因此获得了以中程半主动/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进行超视距空战的能力;二是发动机寿命、推重比和航程要大幅高于歼-7M;三是单机价格为800万美元,相当于法国向巴方所报幻影-2000/5价格的五分之一。
         
         歼-7MF新换装了经过歼-7MG验证的双三角机翼和前缘机动襟翼,使其中低空机动能力大为增强;新换装的涡喷-13系列发动机的推力进一步提升,再加上精心设计的机翼油箱,更让它的速度达到2.05马赫,作战航程增大了一倍,达到2000千米,从而使战斗半径航程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对战机的电子、火控系统进行了全新现代化改装,使用了新式机载雷达、火控系统和新型空空导弹,据评估,其整体作战能力在与国外三代战机的模拟对抗试验中表现良好。
         据2002年珠海航展的信息,歼-7MF很可能转为采用沈阳黎明发动机公司的涡喷-14“昆仑”发动机。由于“昆仑”是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研制和测试通过,进而装备的涡喷发动机,其可靠性和可发展性远远优于涡喷-13。         原来的歼-7系列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只能装在直径狭小的进气口整流锥内,雷达扫描天线的大小受到严格限制(若太大会造成进气量减小,无法满足发动机的正常工作要求)。既便是加大了进气锥的歼-7Ⅲ,也仅能装备小功率的测距雷达。歼-7系列采用的一些小型雷达,如GEC-马可尼公司的“空中巡逻兵”226型火控雷达。它的作用距离基本在20千米左右,只能跟踪/攻击单一目标,且无法赋予战斗机进行视距外空战能力,与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相去甚远。歼-7MF型机头则允许安装更大的雷达。如安装先进的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将赋予歼-7MF接近于第三代战斗机的空战能力。歼-7MF采用整体风挡,视野广阔,外挂点增加到7个,而原来的歼-7MG仅有5个外挂点。
         为进一步改善动力性能,歼-7MF换装了中国自制的涡喷-13FⅡ(WP-13FⅡ)型发动机。推力进一步增加到78千牛(约8000千克),这使得歼-7MF的机动能力较原歼-7系列战斗机有了大幅提高。如最大爬升率从139米/秒增加到199.8米/秒;在5000米高度,从0.6马赫加速到1马赫的时间由35秒减少到28.7秒;起飞滑跑距离也缩短了200米,其中低空机动能力大为增强;新换装的发机和精心设计的机翼油箱,更让它的速度达到2.05马赫,作战航程增大了一倍,达到2000千米。但是,即便经过上述改进,该机与第三代战斗机的差距仍然很大。
         尽管歼-7MF相比我国空军目前的主力机型歼-7,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但始终还是一种二代或二代半的战斗机。站长认为歼-7MF进入我军装备序列的可能性已经很小。支持MF的观点认为,因为歼-10、歼-11等三代机过于昂贵,歼-8II虽有一定性能但潜力太小,而歼-7则过于陈旧。歼-7MF恰好能够填补中间的断层,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方便的维护保养和较小的技术风险,换取我军急切需要的战斗力,特别是超视距作战能力。但是,歼-7MF的改进对于提高我军空战能力没有足够的作用,将有限的资源用在这样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战斗机上,可能等于浪费。毕竟,达不到现代空战基本要求的战斗机,造得再多也没有实际意义。
         
         看看从歼-7E到MG,到FS,再到MF,再看看传说中的歼-10,作为一名普通军事爱好者也能发现,尽管其中部分型号未必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但是我国军工科研力量是如何的从歼-7起步,一步步的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希望这一发现,能很快为我国更新型的战斗机所验证。最后我们来看看下图中米格-21的一种高级改型,大家是不是会觉得很有意思:历史总是不断重复,不断循环的;尤其在我国和苏联的军工科研史上,不论歼-8Ⅱ和苏-15、米格-23,还是歼-7MF和这种米格改型 —— 米格-21 YE8 试验机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5 15: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inSky)

GMT+8, 2025-4-26 07:35 , Processed in 0.0578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