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ky)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620|回复: 11

机翼迎角和升力的非线性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6 19: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载: 飞行模拟游戏   http://fsgame.org/node/1927


机翼的迎角是影响飞机升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迎角的变化和机翼的升力之间的关系呈下图所示的变化。

上图的曲线横坐标表示迎角度数,纵坐标表示机翼的升力系数,可以看出在机翼上表面开始出现紊流的时候,机翼的升力系数接近其最大值,随着迎角的增加,机翼上表面的紊流扩张到机翼的前缘上表面附近,由于紊流的出现导致上表面空气的静压增大,动压减小,进而导致上下表面之间的气动压力差变小,不能继续支持飞机的重量,这时的状态称为失速状态,这个空速称为特定迎角下的失速速度。常规飞机的临界迎角为14度左右。可以看到,失速之后,升力系数的下降是很快的,因此需要飞行员快速而果断的采取改出失速的动作。需要注意的是,曲线图上的三幅图的水平直线,表示的是这条直线和机翼相对空气运动的方向平行,而不表示飞机的机身是水平的。
根据上述概念,可以得知,失速的发生和机身的姿态是无简单对应关系的。在飞机水平飞行,爬升或者下降近进姿态中都可以发生失速现象。在特定的配置,也就是起落架和襟翼的收放状态下,特定空速的飞行有一个最大迎角,称为临界迎角。现代飞机一般在接近失速的时候,驾驶舱面板上会有失速告警指示。
失速的会引发多种后果,初始的失速是以机身或控制杆的震动开始,逐渐飞机升力不足,进而飞机下降高度,逐渐的会发展出飞机左偏,容易进入螺旋状态,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故。在飞行员训练课程中,失速的判断和改出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失速的识别不能光看仪表的速度和姿态,还要协同自己对飞机的感觉来综合判断,一旦判断接近或进入失速,需要采取果断的措施,降低仰角,必要时需要增加油门,提高飞行速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6 22: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insky.cn/bbs/thread-26683-1-1.html

我来补充几幅图片。

[ 本帖最后由 silverliu 于 2008-11-7 07: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00: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字可是我自己按图理解来写的哦,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07: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sgamer 于 2008-11-7 00:13 发表
这文字可是我自己按图理解来写的哦,呵呵


不错不错,

“机翼上表面的紊流扩张到机翼的前缘上表面附近,由于紊流的出现导致上表面空气的静压增大,动压减小,进而导致上下表面之间的气动压力差变小\"
这时的状态称为失速状态,这个空速称为特定迎角下的失速速度。常规飞机的临界迎角为14度左右。”


据我所知,有些观点不一样。

[ 本帖最后由 silverliu 于 2008-11-7 07:4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7 13: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指出不一样的地方,说错的可以讨论,也说明我们很多时候以为自己理解的东西未必真的理解,我自己很有这个体会。多讨论一下也是很有好处的。

[ 本帖最后由 fsgamer 于 2008-11-7 13: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7 20: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机翼上表面的紊流扩张到机翼的前缘上表面附近,由于紊流的出现导致上表面空气的静压增大,动压减小,进而导致上下表面之间的气动压力差变小\"

1. 分离涡 和层流分离,是关键。这里可以弄本《空气动力学》查阅。

“这时的状态称为失速状态,这个空速称为特定迎角下的失速速度。”
2. 失速速度,还有一个层次是,最小飞行速度。低于此速度,即使在临界功角下,飞机也必然下坠。

“常规飞机的临界迎角为14度左右。”
3.不同机型、机翼翼型,的临界功角不同。 例如,机翼有边条,则临界功角会提升。

4.国内学术界,早期术语叫迎角,后来统一术语为:功角。AOA。

LZ 的钻研学习、探讨精神值得鼓励!

[ 本帖最后由 silverliu 于 2008-11-7 20: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14: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个帖子也主要是针对图来说的,没有对原理讲的太详细。随着迎角逐渐增大导致层流从机翼后缘开始逐步分离,形成紊流。

第二点你说的很对,“低于此速度,即使在临界功角下,飞机也必然下坠。” 这里经常有误解,会认为不大于临界迎角,飞机就不会下降,主要是临界迎角之下还要达到一定的速度,机翼才有足够的支撑飞机的升力。在austin mayer网站有专文强调。

第三点我还是对照那个引用的图片来说的,没有涉及具体翼型。

第四点的术语说法,这个我不确定,包头空难后官方出版的调查报告仍然使用了临界迎角说法,学术界的事情我是不管的,呵呵。当然attack本来就有攻的意思,攻角在字面上更合理一些,我想到了成语 迎刃而解,而不是攻刃而解。无论怎么使用都不影响交流,应该无误解。

小结一下,我写这个文章主要是借机回顾一下基础原理,讨论一下是很有好处的。空气动力学方面是半路出家,没看过专著,抽空买一本看看。后面还会有对照FAA手册截图进行讲解的小文章,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8 15: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很谦虚。

Fsgamer 翻译的大作,很不错!

[s:6]
[s:22]

[ 本帖最后由 silverliu 于 2008-11-8 15: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9 14: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很不错,先生也是很谦虚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8 20: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sgamer 于 2008-11-7 00:13 发表
这文字可是我自己按图理解来写的哦,呵呵


所以分析过程有许多小错误,但还凑合着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inSky)

GMT+8, 2025-4-29 17:48 , Processed in 0.05143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