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T-40-2 性能简表
代表型号 Sb-2M-103 Mod1939(Sb-3)
设计师或设计局 A.A.Arhangelsky A.N.Tupolev
研制年代 1939年
用途 快速轰炸机
乘员 4人
发动机 2*960hp M103
航程 1900KM
最大速度 450KM/H(4100M)
升限 9300M
最大起飞重量 7880KG
外形尺寸 翼展20.33M 机长:12.24M 机高:M
武备 4*MG7.62mmSHKAS
2*250KG OR 6*100KG(弹舱内)
2*250KG ORm 2*500KG(外挂)
简介
1933年,苏联空军提出需要一种快速双发轰炸机。1934年1月由A.A.Arhangelsky和A.N.Tupolev主持开始设计。10月,两种原型机完成设计,即ANT40(1/2).差别在于,ANT-40-1使用“Wright Cyclone"星型气冷发动机,Ant-40-2使用“Hispano-suize"12缸液冷发动机。经过试飞,ANT-40-2的性能较优,在赋予SB-2的型号后,从1934年底开始批量生产。
SB-2是苏联第一种全金属,机身、蒙皮形成整体承载结构的飞机。初期型号装两台M-100发动机,驱动两副金属固定桨距螺旋桨。发动机散热器布置在发动机前端,因此从外观上可以看见若干垂直布置的调温百叶窗叶片。该机比同时代的大多数战斗机要飞得快,在30年代中期是一种先进的轰炸机。
做为苏联红军的主要轰炸机,SB-2参加了30年代中后期的若干战争: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内战爆发,苏联曾向共和军提供684架I-15、I-16、SB-2型飞机的援助。SB-2轰炸机曾轰炸萨拉曼卡、塞维尔、卡塞利斯、格兰拉达等地的叛军集结地域和阵地配系,直接支援共和军作战。在西班牙前线,共和军战士为SB轰炸机取的绰号是“Katyushka”。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空军仅有300架各型老旧飞机,凭着满腔爱国热情,奋起抵抗日军侵略。3个月后,中国空军作战飞机消耗殆尽,当中国空军处于最困难的时侯,苏联给予了大力援助。8月21日,苏联与中国政府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从1937年10月到1939年9月,中国空军从苏联获得飞机985架,其中SB系列轰炸机392架。中国空军得以继续对日作战。
1937年11月苏联空军援华志愿队开始抵达中国。12月1日,23架I-16和20架SB飞抵南京。2日,9架SB轰炸了上海被日军占领的机场和黄浦江内的日军舰艇。从此,SB作为苏联空军志愿队和中国空军在战争初期的主要轰炸机,参加了几乎每一次对日军的轰炸。
SB系列轰炸机还参加1938年7、8月的苏、日哈桑湖之战和1939年5月-8月的哈勒欣河之战,以及1939年底至1940年初的苏芬战争。
卫国战争初期,苏联空军的编成中旧式飞机占很大比例,SB系列轰炸机参加了抗击德国军队入侵的战斗,但是性能已经明显落后,随战争的消耗逐渐被新型飞机取代。
在长达5年的生产中SB系列一共生产了6600余架,并按下列顺序有以下型号:
ANT-40-1/ANT-40-2RTs;ANT-40-2/ANT-40-2Is 两种原型机。Is即Hispano-Suiza的俄语拼法的缩写。1934年底开始批量生产。
SB-2M-100 1936年生产型,发动机Hispano-Suiza 12Y,装2叶固定桨距螺旋桨。
SB-2M-100A 1936年对发动机进行改进,又将2叶螺旋桨改为3叶可调桨距螺旋桨(VIsh-2),起飞滑跑距离缩短了150M,升限提高1160M。
SB-2M-103 1937年换装更强有力的发动机M-103(960hp),机翼下增加了可外挂2*500KG炸弹的外挂点,最大载弹量提高到1600KG,航速提高到423KM/H。同年由M.Y.Aleseev驾驶,创造了载重1000KG达到12240.5M高度的记录。
SB-Bis2 SB-2M-103型的发展型,1938年5月试飞,随即为Sb-Bis3取代。
SB-Bis3/SB-2M-103(1939)/SB-3 SB系列的最后改进型,发动机散热器改在发动机下方,发动机短舱迎风面积减小,航速进一步提高。
在生产期中,还在SB的基础上发展了若干飞机:
T1 ANT-41鱼雷机
DI-8/ANT-46 重型战斗机
MMN 轰炸机
SB-RK/Ar-2/SB-B俯冲轰炸机
SB-2快速轰炸机在中国 苏联十月革命后,曾陆续仿制过一些英国和德国的飞机进而发展本国的航空工业,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已逐步能研制和装备自己生产的飞机了。在轰炸机方面,著名的图波列夫设计局早在1925~1930年就造出了TB-1和TB-3双发和4发的全金属轰炸机。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两种飞机的起落架均非可收放式的;并采用了当时盛行的强度较好的金属波纹蒙皮。TB-1和TB-3的飞行速度每小时只有90~280公里。 到了30年代初期,航空科学技术如空气动力学和发动机制造及材料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轰炸机在总体设计和飞行性能特别是飞行速度上均有很大的提高。其时,正处在德国希特勒掌权;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日本侵略我东北三省……动荡的世界政局和战争促使有关各国对军事装备的研制和生产特别重视。在轰炸机方面,美国的马丁公司开始研制马丁-123型轰炸机(出口代号马丁-139);英国的布里斯托飞机公司研制了布伦海姆单翼双发轰炸机;德国也研制了以民机作掩护实为军用的多尼尔-17、亨格尔-111等。这些,对当时的苏联触动和影响很大,使其也加快研制轰炸机的进度。美国的马丁-123XB-907/XB-10试飞时的速度达到了315公里/小时,几乎相当于当时快速战斗机的速度水平。而且,在飞机的气动外形上有新的突破:如选用迎面气流阻力小的细扁机身;机头采用一种供射击员兼领航员使用的透明圆形转动舱盖,其后上部为透明封闭式正驾驶员舱;采用平滑的全金属蒙皮、可收放的后三点起落架。这些创新设计在当时的轰炸机中可谓是出类拔萃。马丁-123轰炸机的设计使苏联的图波列夫设计局受到启发,亦成为新轰炸机的设计借鉴。1936年9月,苏联曾购入一架马丁-139WR作进一步参考。 1933年,图波列夫设计局由亚历山大?A?阿尔汉格利斯基主持,经过多次修改、试制和反复验证,制造出一架代号为安特-29的原型机;后以安特-40的代号作为SB(意为快速轰炸机)的标准原型机投入试制工作。 苏联的SB轰炸机采用梯形中单翼,翼展较大,翼根处的翼弦较长;圆形机身细长,迎面阻力小;使用了光洁的全金属蒙皮和可收放式起落架。该机的乘员位置布局与马丁-123XB-907基本相同,装有2台710马力的莱特?赛可隆SR-1820-F-3九缸气冷发动机,选用两副汉密尔顿三叶双变距全金属螺旋桨。该机制成后由莎洛尔夫和波波夫驾驶,于1934年4月25日首次试飞。及后,图波列夫设计局又以安特-401和安特-402代号制造出两架。前者安装2台860马力的HS12Y水冷发动机;后者则装有2台750马力的M-100发动机。当时,这两架轰炸机的军用代号都是SB-1,并由波波夫在1934年10月7日至12月30日进行了试飞。后者的试飞速度达到了418公里/小时,比当时一般战斗机的速度还快。经苏联空军鉴定验收后,1935年7月该型机正式以SB-2的代号投入批量生产,次年初交付空军使用,至年底首批生产过400架。不久,该机相继改用了860马力的M-100A发动机和12气缸的M-103空冷发动机,按顺序称为SB-2、SB-2bis和SB-Ⅲ。在此基础上,又陆续派生出教练型、攻击型及运输型。到1941年止,各型共生产了6656架,在苏联卫国战争初期活跃于各个战场上空。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当时中国空军能实际参战的军机不足300架,主要以美国飞机为主。而由于美、英等国采取中立态度,因此中国很难再得到美国飞机的补充。当时,苏联的东部也受到了日本的威胁。为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中苏双方经过多次会谈,于1937年8月21日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向中国提供2?5亿美元的军备援助。在飞机方面,苏联向中国提供伊-15З、伊-16战斗机777架;SB-2轰炸机328架,DB-3轰炸机30架,TB-3重型轰炸机6架以及各种教练机约100架;并派遣航空军事顾问和志愿航空队来华协同作战。 同年9月,首批62架SB-2轰炸机从苏联境内阿拉木图起飞,直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和哈密后飞抵兰州集中;另一部分则从伊尔库斯克起飞经蒙古降落兰州,主要装备武汉和南昌的中国空军第1和第2大队。 1937年12月2日,9架SB-2在苏联志愿队科兹洛夫的率领下,飞往上海轰炸日本军舰,炸毁了日本巡洋舰一艘、其它舰艇6艘首创战绩。及后,苏联志愿队又于1938年2月17日先后3次袭击杭州、安阳等地的日军交通运输线。而中国空军第1、2大队的SB-2在受训完毕后即与苏联志愿队协同作战或单独出击,几年间多次在华中、华南长江沿线及境外轰炸日军的航空基地、舰船以及配合陆军作战执行轰炸任务。到1939年9月,中国空军共接收SB-2、SB-2bis和SB-Ⅲ各型别的轰炸机292架。 除了在中国境内作战外,SB-2轰炸机在境外的主要战绩如下:1938年2月23日,28架苏联志愿队的SB-2从汉口起飞,出其不意地轰炸了台湾松山日军的机场及其设施,炸伤日机40余架。 1942年1月22日和24日,中国空军第1、2大队的18架SB-Ⅲ,在美志愿队P-40战斗机护航下,从云南起飞,两次轰炸越南河内的日军机场。同年5月2日和4日,第1大队的9架SB-Ⅲ从昆明出发,由美国志愿队的P-40战斗机护航,两次飞往缅甸轰炸日军占领的腊戍机场和畹町芒市的日军装甲部队。 在苏联及中国使用的SB各型均于1942年后陆续退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