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ky)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09|回复: 1

中国喷气式战斗机系列资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3 18: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http://www.junshijia.com/ziliao/mil2/zdj.htm



中国喷气式战斗机系列资料

米尔军情网资料 米尔军情网说明:中国不仅要在经济上和世界接轨,更要在军事上和世界接轨。为此本网在制作本专题时将采用国际统称将歼击机一律称之为战斗机。望读者朋友能予以接受。
1.米格-15战斗机
情报可信度:


技术数据
机长:10.1米
机高:3.7米
翼展:10.08米
空重:3636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1076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15500米
最大航程:1782千米
武器装备:1门37毫米机炮,2门23毫米机炮
翼下可挂在炸弹和副油箱
前苏联米高扬飞机设计局设计的高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机,1947年6月首飞,其改进型有米格-15比斯。1950年装备中国空军。
2.中国歼-5战斗机
情报可信度:

技术数据


外形尺寸
  翼展     9.60米
  机长     11.36米
  机高     3.80米
  机翼面积   22.6米2
  主轮距    3.85米
  前主轮距   3.37米
重量数据
  最大起飞重量(带副油箱)  60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5340千克
  正常着陆重量   4164千克
  空重       3939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机内)  1170千克
  (带副油箱)    1834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高度3000米)   1145公里/小时
        (高度11000米)  M0.994
  巡航速度    800公里/小时
  失速速度    190~21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无外挂,加力)  16000米
  动升限          17500米
  爬升时间(0~10000米)   3.7分
  最大爬升率        4548米/分
  最大使用过载       8g
  最大航程(带副油箱)    1560公里
  最大航程(机内燃油)    1020公里
  续航时间(带副油箱)    2小时50分
  起飞离地速度       235公里/小时
  着陆接地速度       170~190公里/小时
  起飞滑跑距离       590米
  着陆滑跑距离       825米

沈阳飞机工业公司根据前苏联米格-17防制的单座单发高亚音速喷气式歼击机,1956年7月首飞。F-5是一种单座、单发、机头进气、后掠式中单翼喷气战斗机。


  机翼 后掠式中单翼布局,后掠角45°,双梁结构。机翼内侧有后退式襟翼,起飞和着陆可放下不同角度。机翼外侧是副翼,偏转角范围为±18°。机翼根部有起落架舱,主起落架收在机翼的两个舱内。
  机身 全金属半硬壳式构造,外形为圆形截面的流线体。圆形机头进气道。机身后部装有可操纵的减速板。
  尾翼 垂直尾翼分成上下两段,下段固定在后机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垂尾后掠角为55°41′。垂直尾翼后缘是方向舵,转动角度为25°。水平尾翼后掠角为45°,安装在垂直尾翼下段顶部,其后缘的升降舵,向上可转动32°,向下为16°。
  起落架 前三点式起落架,均为单轮。前起落架收入前机身下部的轮舱内,主起落架收入机翼内。主起落架装有缓冲器,前起落架装有减震器和减摆器。主轮轮胎压力为8.34×105帕(8.5公斤/厘米2)。
  座舱 密封式单人座舱,应急时舱盖可抛掉。座椅是可弹射的,可以保证飞行员在紧急时迅速安全地脱离飞机。
  系统 操纵系统为硬式操纵。副翼调整片和升降舵调整片为电操纵。液压系统用于收放起落架、襟翼、减速板、可调喷口和操纵副翼。冷气系统用于刹车、密封座舱、应急收放起落架和应急刹车等。
  动力装置 装一台WP-5型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带加力。最大推力25.50千牛(2600公斤),加力推力33.15千牛(3380公斤)。机内燃油1170千克,外挂两个400升副油箱。
  机载设备 超短波指挥电台、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敌我识别器、护尾器、测距器等。 
  武器 机头左侧下方装两门23毫米机炮,机头右侧下方装一门37毫米机炮。备弹量为200发。机上装有光学半自动瞄准具,有两具照相枪。左、右翼下可各挂一颗100~250千克的炸弹。


附:1983年歼5叛逃记
自1949年国民党内战失败逃台后,两岸即进入漫长的军事对峙时期,这一期间,由于海空阻隔,两岸的军事对抗主要是海上和空中。对彼时以来的不时发生的两岸局部海空对抗,国内外已有很多细致的报道,因此也广为人知,但与此同时,因为国共内战,本质上乃是主义之战,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两岸的军事对峙和对抗,也始终贯穿一条政治战、攻心战的线索,作为这种政治战、攻心战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即是自内战开始到上世纪80年代末基本结束的两岸空军人员的统战与策反活动。1983年11月14日上午10时许,台湾桃园。自1979年动工兴建的蒋中正国际机场(也即人们今天所熟知的逃园机场)还没有全面启用。该机场是台湾当局为满足经济腾飞带来的空运需求而兴建的,主要不是作为军事用途,因此并不是台空军基地。彼时该机场正在建筑南机坪的备用跑道,很多机场建设工人忽然接到紧急疏散的通知,刚开工不久的他们看着许多空油罐车开上了主跑道,同时监工命令把临时能找到的一切阻挡物搬上了跑道:空油桶、施工架、工程车等等。许多穿军装和警服的人荷枪实弹闯入机场,那种如临大敌的氛围使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10时15分,已离开建设工地的工人们听到机场上空传来喷气式战机的声音。很快的,两架国民党空军的F-5E战机伴随着1架没见过的银色战机穿破云层,进入了降落航线。由于跑道已被各种阻碍物挡住,银色战机在很低的高度又拉起机头,在机场上多盘旋了数圈,最后,它朝那条尚未完工因此阻碍物较少的备用跑道对正机头,强行降了下来。降落的神秘银色战机两翼减速板全部打开了,飞行员踩刹车造成的飞机轮与地面的摩擦声尖历的叫着,飞机边滑行边疯狂地躲避着备用跑道上的一些阻碍物――砰砰!飞机的两个主轮爆裂了,最后,飞机总算勉强停住在备用跑道的尽头。座舱盖打开,一位穿着陌生飞行服的驾驶员探出了头,在场的工人们终于明白,这是一位大陆空军叛逃而来的“义士”来了。当晚,在台湾当局“行政院”会议厅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于是全球媒体都知道了叛逃者的名字:解放军海航某师XX团第2大队第X中队中队长、全天候飞行员王学成。他劫持到台湾的那架飞机是即将退役的国产歼-5型歼击机,编号:83065,起飞地点:浙江舟山,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某机场。王学成叛逃投台后,台湾当局一如以往,还是以封官许愿那一套来“嘉奖”。他为了博得台湾当局的欢心,也不遗余力地表演“效忠”。1983年11月14日晚,在台“行政院”会议厅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他手举随身佩带的制式自卫武器59式手枪和飞行图囊,以示“货真价实”。12月1日上午,在台“国军文艺活动中心”,他又秉承有关当局的要求,表演了所谓“宣布脱党”的闹剧。台“参谋总长”郝伯村上将授予他“空军少校”的军衔,并宣布奖励他黄金3000两,至此,他冒死背叛总算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加入了当时在台北被称为“超白金钻戒类王老五”的行列。 现在,许多年已经过去了,新闻界对他的身世尚非常模糊。本文根据多方查证,现将初步了解的情况披露如下,相信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看到王叛逃时代的一些背景及他本人的一些思想脉络。   经查证两岸可以找到的公开资料得知,王的出生地系河南开封市,出生年月为1955年。其祖父和父亲都是相当高级的国家干部,祖父据其逃台后称为资格相当老的“老革命”,曾被评为全国劳模;其父亲曾任某部委交通科学研究所的总工程师,并一度担任副所长职务。这里可以看出,王的家庭背景是比较好的。据说文革期间,其祖父和父亲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冲击,其祖父在某种失意的状态中抑郁而死。   王年幼时其父长期在北京和武汉工作,因此,他在祖母的照顾下,在开封度过了童年。他曾就读于开封演武厅小学。16岁时,由于其父工作已正式调动到武汉,因此,他随父至武汉读高中。高中毕业后,他的家庭因怕其按当时的惯例上山下乡,因此设法让他进了军队。1974年3月,他进入保定一所空军某初级航校,成了同龄人中令人羡慕的“天之骄子”。   他在接受了初级航校的训练后,进入南方某空军飞行学校受训,毕业后分配至还航某部,并在服务几年后被任命为中队长。非常值得注意一点是,他在航校学习期间,他竟是后来于1982年10月叛逃台湾的吴荣根的同窗!吴荣根于他叛逃前四个月已先期驾机逃台。   王叛逃前已于1980年结婚,婚后分居两地,王因此对每年一个月的探亲假制度满腹牢骚,而类似的休假制度既大大超过当时一般国家公职人员的休假标准,更是各国军人的通例,但王把这种制度看成所谓“压抑人性”。   回顾王的简历,笔者觉得值得注意的是两条:其一是从他的简单学习经历看,国家和军队在他身上无疑注入了更多的心血,而与同龄人相比,他之能参加军队,也反映了那时很多干部子弟的某种优越地位;其二,其祖父及父亲在文革中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冲击,也可以看出文革对军队的潜在和长期影响。   大势:80年代初中期的两岸   1983年,先后有四起我军航空兵人员逃台事件,是两岸政治攻心战中台军颇为“得意”的一年。但是,若从两岸关系当时的大势上看,这些事件并不能反映大势的进展,恰恰相反,由于两岸正经局势的演进,两岸恰恰处在关系倾向缓和的一个进程之中。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初年,中国大陆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随着老一辈革命家的复出和整个社会进入思想解放为标志的反思阶段,改革开放的局面正在形成,国家也正在逐步摆脱文革阴影,步入正轨。(值得思考的是,在中越滋味还击作战后,军队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正规化、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的运动也在开展,这些历史运动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文革后的军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是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已召开5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也已深入人心。在两岸关系上,党和国家决策层经过深思熟虑,出于对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高瞻远瞩,以及对大陆战略重心的重新考量,已推出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的雏形已经隐约可见,因此,两岸军事形势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缓和。换言之,大陆长期奉行的“解放台湾”的军事战略已被“和平统一”的战略所取代。   1979年元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祖国大陆宣布停止了超过20年的对金门、马祖的炮击。同日,中美建交,实现关系正常化,在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诺将在此范围内“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军自台湾撤离的工作已成定局。至此,对两岸军事形势一直有很大负面影响的中美关系逐渐驶入良性的轨道。   在台湾方面,随着蒋经国“执政”进入末期,在时代大势推动之下,当局意识到一味奉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路线将不得人心,为了缓和岛内矛盾,因应大变的国际格局,因此,在考虑逐步放宽岛内控制的同时,在两岸军事方面悄悄放弃了痴心妄想的“反攻”战略,转而采取守势的方针,因此,对一直奉行的对大陆的自欺欺人的招降纳叛的政治攻势也声势小了许多。简言之,从前以军事为重心的对大陆战略已换位为以政治和经济为重心。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了王学成的驾机叛逃事件。   经过查找叛逃后王在台湾的有关言论及台湾方面公布的有关材料,事发20年后,我们大致得知了其背叛一幕的较详细经过。下面我们可根据各方材料较准确地描画一下王学成驾机叛逃的整个过程。   1983年11月14日,浙江舟山,解放军海航某基地。   7时30分,浙江定海岱山机场的海军航空兵某部飞行员王学成吃过早餐,带着飞行图囊走向机场停机坪。当时随着军队正规化建设步上轨道,海航规定各飞行团要进行超过100小时的训练,每日飞行训练的起落架次大大多余以前。今天飞行训练的科目是单机仪表飞行,对于处心积虑想要叛逃的王学成来说,这可是难得的机会。   7时55分,王学成驾驶着一架歼-5起飞,他刚起飞就想往南,但机场南面正有两架兄弟团队的教练机在进行飞行训练,做贼心虚的王学成担心被教练机发现,决定等下一个飞行科目时再说,他借机检查了一下飞机各项性能。   8时30分,第一个科目结束,王学成着陆加油。9时15分,经过短时间休息的王学成再次起飞,但机场南面两架教练机还在空中盘旋,孤注一掷的王学成心一横,不顾一切压下机头,将高度降到10米,几乎是贴着海面高速飞行。他颇费心计地先绕了个大圈子,避开那两架教练机的视线,然后再转回来,向南飞去。一直心惊胆战的叛逃者非常留心耳机里信号,但王学成没有听到任何异常,他估计没有被发现,因此暗自窃喜。9时40分,他超低空飞行了18分钟,他计算着应该逃出了我方空军的雷达网的监测范围。这时副油箱的警告红灯亮了,显然,长时间的超低空飞行耗去了大量的燃料。仪表显示主油箱只有700公升燃油。他扔掉副油箱,决定孤注一掷冒险爬高。9时45分,他爬升到10000米高度,保持着1000公里时速。为了减轻重量,他把机上三门机炮的炮弹打掉了140发左右。   9时55分,2架涂着国民党空军机徽的F-5E战斗机迎面飞来,由于无线电频率不同,无法进行联系,王学成害怕对方把自己当作是来犯者,赶紧摇摆机翼,一阵手忙脚乱之后,总算这2架飞机没有开火射击,但是却紧紧盯住,严密监视。王学成低头一看,油量表显示只剩下最后的备用油量了,位置,须快找机场降落。那两架怎么一直飞在我后面,无线电叫不应,只好打手势要他们来后面,带他降落。   10时05分,监视伴随的台空军战斗机驾驶员徐维翰和陈世英总算弄懂了王学成的手势。3架飞机穿越云层降低高度到2440米左右高度。   10时10分,被劫持战机上的油量已快指零,再不降落就要跳伞了!这时他看到在淡水河西方有个机场很醒目,他不敢延误,赶紧放下起落架准备着陆。   10时12分,跑道上都是障碍物,本想顺风着陆,但发动机的声音已变调了,他只好逆风降落……   然后,就是本人开头的那一幕了。   座机:苏系血统,身世不凡   王学成叛逃后,台湾针对祖国的大陆的策反心战部门如获至宝,特别是对第一次被劫持到台湾的歼-5型战机津津乐道。其实,这种飞机当时在人民空军已服役多年,即将退役了。   歼-5型歼击机实际上是中国仿制生产的原苏联米格-17型战斗机。米格-17是苏联米格飞机制造局1949年开始设计的喷气战斗机,原型机于1950年1月试飞,1952年开始在苏联空军服役,北约情报机构给这种飞机起名叫“壁画”。北约情报机构给我国国产的歼-5歼击机的代号是“沈阳F-4”。   从外形看,米格-17与米格-15非常相似,不同之处是米格-17主翼后掠角增至前缘外侧42度,内侧45度,后缘40度;翼弦也有增加,使机翼面积增加2平方米;固定倾角尾翼前缘、后缘后掠角度分别增加到48度和32度,尾翼展也增加到3.2米;机身加长0.32米,并在后机身两侧改装两具较大的减速板。这些改进使米格-17的机动性比米格-15提高不少。   米格-17在苏联空军服役只有7年左右,1959年开始就陆续退役,但米格-17是一种典型的墙内开花墙外香,苏联将米格-17的生产技术先后转让给中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并且还提供给东德、古巴、朝鲜、越南、匈牙利、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叙利亚、阿尔及利亚、东也门、苏丹、坦桑尼亚、埃及、伊拉克、索马里等20多国,这些国家的米格-17在60、7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都曾发挥过不小作用。   在中国,1954年10月在苏联技术援助下,沈阳飞机制造工厂开始生产,最初称为56式,也叫东风101,后来才改称歼-5,1956年7月19日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成为中国自行生产的第一种喷气飞机,在中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此在第一架飞机出厂时聂荣臻元帅亲自莅临剪彩。歼5从1956年9月开始小批量生产,1959年5月停产,1960年以后又恢复生产,总共生产767架(包括用苏制零件装配的13架)。在仿制生产的基础上,中国还研制出两种改进型号,一种是装有雷达的歼-5甲,主要用与夜间截击;另一种是双座教练机歼教-5,以其优异的飞行性能被中国空军“八一”特技飞行表演队看中,直到1995年7月换装性能更先进的歼-7E型机以前,它一直是中国空军“八一”特技飞行表演队的主力表演机种。   整个歼-5家族生产总数超过1000架,成为中国空军60、70年代的主力战斗机种,在国土防空作战取得了辉煌战绩,是击落击伤敌机最多的机种。   歼-5服役之时,正是我国沿海局势和国土防空形势最为紧张的时刻,作为防空战斗机主力的歼-5义不容辞地挑起了重任,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甚至不乏击落美制F-4B“鬼怪”、RB-57A高空侦察机和高空无人侦察机等高性能飞机战例。在其漫长的服役史上,它曾为共和国天空书写辉煌光荣的铁血篇章。   幕落:林贤顺中校之后   在王学成叛逃前后的几年里,两岸仍有数起类似事件发生。但随着冷战结束的号音,祖国大陆对这种两岸间的特殊“战争”采取了新的政策,而台湾当局出于大势,也不得不作出回应。1988年9月11日,解放军鉴于两岸关系的缓和,宣布停止执行1962年颁布的对驾机起义的奖励方法。1988年9月15日,作为9月11日解放军宣布停止执行1962年颁布的对驾机起义的奖励方法的回应,台湾当局也宣布大幅度降低对驾机、驾艇叛逃人员的奖励。   1989年2月11日,国民党空军第737联队第5大队中校辅导员林贤顺驾驶1架F-5E战斗机借空中考察之机飞往大陆。因低空大雾,林中校未能找到汕头机场,燃料耗尽后,他于广东丰顺县上空弃机跳伞,左臂受伤。林伤愈后被授予人民空军中校军衔。林中校成为两岸航空人员起义与叛逃战的最后一幕的主角。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政治和经济进入一个此长彼消的新时期,随着新一代领导人的登上历史舞台,在巨大变化后的政治和经济格局下,两岸军事形势也发生了大不同于以往的变化,此后将展开的是新一轮的故事了。
3.中国歼-6系列战斗机
情报可信度:

歼-6甲主要性能指标:
机长:14.64米(不包括空速管时12.54) 翼展:9.04米 机高:3.89米
空重:5447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8824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7400千克
正常载重:195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1450千米/小时(高度9000米)
巡航速度:900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17900米
最大航程:1390千米,带副油箱2200千米
续航时间:1时43分,带副油箱2小时38分

武器装备:3门航炮,翼下可挂空空导弹、火箭、炸弹和副油箱等。

歼-6歼击机,原型为苏联米格-19歼击机,是第二代战斗机,也是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目前在我国还有两三千架在服役。歼-6多次击败比自身强大的敌方战斗机,不管具体情况如何,还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歼-6机采用头部进气,后掠翼,正常式布局,具有尺寸少、重量轻、推重比大、机动性好等特点,适用于近距空战格斗,除装备中国的空军和海军外,还向国外出口。大批生产的歼-6和歼-6甲等始终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60、70年代主力战机,长期活跃于国土防空作战。

歼-6火力强大,使用三门30-1型30mm机关炮,初速780米/秒,射速850发/分,三炮齐发,威力无比。

歼-6最早由沈阳飞机厂(现沈飞集团)研制,该厂自1953年开始参照前苏联米格-19波(Л)型和埃斯型歼击机研制的。工厂称其为“东风102”,于1959年9月23日首飞成功,试飞员是吴克明。后因首批飞机出现质量问题,又于1961年重新仿制米格-19埃斯型飞机。新机在1964年9月23日交付部队,并被正式命名为歼-6。

歼-6装两台图曼斯基RD-9BF-811(РД-9Б系列)型九级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该发动机在中国由沈阳黎明机械公司于1958年开始仿制,名称涡喷-6(WP-6),加力推力3200~3650千克,正常推力2500~2900千克,采用电气机械液压联合控制。从1962年开始,成都发动机公司也试制该发动机,同年9月制成。涡喷6甲系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为满足强-5飞机的需要改型研制的,从1964年到1983年经过四个批次的改进,性能有较大提高。

六十年代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歼-6。印巴战争中歼-6共击落一架米格-21,八架苏-7和三架英制“猎人”战斗机,自己损失三架。当时在巴的美国顾问认为歼-6技术水平相当高,爬升率比印度的米格-21和巴基斯坦当时拥有的美制F-104都快,低空缠斗性能好过当时亚州除F-86外的所有战机,在加挂两枚美制AIM-9P/L“响尾蛇”空空导弹后,威力更强。

1980年,中国援助巴基斯坦建设了歼-6大修厂,可检修歼-6机身和大多数零部件。同时该厂还设计了1140升的机腹保形油箱,该油箱后来还被中国空军采用。目前巴方正用歼-7PG替代歼-6,仅保留两个中队作为后备用途。到2002年3月,随着歼-7PG投入现役,目前巴基斯坦的歼-6已经全部退役。



歼-6是中国沈飞工业公司制造的单座双发超音速战斗机,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前线局部制空权,也可执行一定的对地攻击任务。歼-6是根据前苏联米格-19仿制和发展的,1958年初开始研制,1960年投入批生产,1986年停产,共生产了数千架。该机有歼-6Ⅰ、歼-6Ⅱ、歼-6Ⅲ、歼教-6)、歼-6甲等多种改型。
歼-6主要改型包括:

歼-6甲全天候战斗机,即米格-19P,头部机炮取消,可带两枚PL-1空空导弹,空速管在右翼尖。进气道上端和隔板中央加装了RP-1测距雷达(搜索距离2千米),54年7月首飞,55年开始大量生产。甲型是由沈阳飞机厂和南昌飞机厂于1958年开始,同时仿照米格-19波型研制的。后因质量问题,于1974年移交贵州飞机厂重新研制,并在1975年12月首飞。发动机采用2台涡喷-6发动机,单台推力25.497千牛,加力推力31.871千牛。

歼-6I型,于1966年研制成功,为高空截击型,提高了升限,三航炮,进气口有铝制整流锥。换装了推力更大的涡喷6甲发动机,增大了机翼和襟翼的面积,减少了不必要的设备和结构重量,取消了翼根航炮,只保留了机头右下方的1门。由沈阳飞机厂研制。

歼-6Ⅱ型,1969年3月25日首飞,用于高空高速拦截,实用升限17500米。机炮配置改为两门机身炮,进气道中央有可调整流锥,机头有8个辅助进气门。进一步扩大机翼面积,减轻了结构重量。发动机采用2台涡喷-6甲,推力29.42千牛,最大速度1548千米/时。在这幅图片里空速管向上折起,这是歼-6的一大特点。

歼-6Ⅲ型,1969年8月5日首飞,高空高机动型,三门30mm航炮,进气道同歼-6Ⅱ,减速伞舱移到垂尾底部。换装涡喷6-甲发动机,使全机推重比提高到0.988。增设两级可调进气调节锥。减小了翼展,延长翼弦,增加翼面积,使翼载减小到6千克/平方米。

歼教-6,由沈阳飞机厂研制,于66年开始研制,1970年11月6日首飞。歼教-6前机身加长375毫米,为后座舱提供了空间。为改善后座的前方视界,风挡、座舱盖比歼-6加高80毫米,前座椅头靠降低40毫米,后座椅提高70毫米。风挡换成34毫米无机钢化胶合防弹玻璃。歼教-6仍使用涡喷-6发动机。只保留机头右下方一门30mm机炮,翼下两个挂梁可挂火箭发射器。着陆伞舱移到垂尾根部,避免放伞时受到喷气冲刷。后机身下加装双腹鳍,以保证方向安定性。机上增加机组通话设备、全罗盘、信标机、无线电高度表,机头右上方加装3型照相枪。

其他改型还包括歼-6Ⅲ改,74年研制,是Ⅲ型的改进型,翼尖加2枚导弹,解决了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

歼-6IV型,是1970年改装的夜间截击型,只有两门机翼炮,薄进气道唇口,进气道得到扩大,加长了机身,并在机头安装国产雷达。进气道唇口变薄以扩大截面积。采用加大的歼-6Ⅲ型机翼,两门翼根30mm航炮。其他与歼-6Ⅲ相同。


歼-6乙是南昌飞机厂以米格-19波埃姆型为原型,仿制而成的全天候导弹截击机。它在机翼上安装了4个固定导弹发射架,可携带4枚PL-1空空导弹。翼根保留了2门航炮。减速伞舱移至垂尾根部。


歼-6服役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机种,但在60年代中期后军用航空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美国高技术的航空器在这段时间不断侵扰我国,歼-6的不足也逐步凸现。首先是其高空拦截能力弱,难以有效的对付美国高空侦察机,如U-2和“火蜂”无人侦察机,仅能借助高空跃升这种危险而效率不高的办法抗击;其次速度慢,歼-6曾经具有不错的速度优势,但当美军普遍装备两倍音速战斗机之后,歼-6的速度显得跟不上,尽管曾经击落过高速的F-104等战斗机,不足以弥补其劣势;由于当时我国电子技术上不去,火控雷达、导弹研制进展缓慢,歼-6长期依赖机炮进行作战,射程、威力均难以满足需求。最后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当时国内长期的政治斗争严重影响了歼-6的研制、改进工作,甚至长时间歼-6为致命的质量问题所困扰,成批的“东风102”(59式,原型的代号)报废在沈飞厂房,最终触动了周总理等高层才得以解决。

幸甚相关部门领导在中苏交恶前大力引进了米格-21的设计图纸及样机,后自行仿制出了歼-7。它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目前装备数量高达3000架的歼-6已逐步退出现役。

4.中国歼-7系列战斗机
情报可信度:

歼-7PG主要性能指标:

机长 14.885米
机高 4.103米
翼展 8.32米
机翼面积 24.88平方米
空机重量 5294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7542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 9102千克
载油量 2000千克
副油箱载油量 1400千克
最大飞行速度 2马赫
爬升率 200米/秒
最大航程 2200千米
实用升限 18000米
起降距离 600-700米
作战半径 800千米

歼-7飞机先是由中国沈飞工业集团,后转由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在前苏联米格-21Φ13战斗机的基础上发展研制的单座单发轻型超音速战斗机,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战区制空权,并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该机于1964年开始研制,1966年首飞,1967年6月批准定型投入批生产。歼-7属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是我国目前的主力战斗机。歼-7飞机具有尺寸小、重量轻、机动性能好、近战火力强、维护简单等特点,除装备中国空军外,还向其他一些国家出口。

米格-21是最有名的战斗机之一。在飞行史上,从来没有一种飞机有那么多种改型(30多种),被那么多国家采用(49个国家),并被用于那么多实战中。在苏联,共有15种主要改型的米格-21在三处工厂批量生产了28年(从59到87年)之久。 米格-21的几种原型机曾创下了不下17个世界纪录。米格-21总产量超过8000架,现在还在各国空军服役的尚有5500多架。

捷克,印度,中国都取得了米格-21的生产许可,在自己的国家大量生产该型战斗机。我国由50年代末开始对米格-21产生了浓厚兴趣,但当时由于中苏已出现裂痕,苏联并不想提供这一先进战斗机给我国,尤其是生产技术。甚至在莫斯科航空界上米格-21公开亮相后,苏方对我国的答复竟然是“我们根本没有这个型号的飞机”。但随着共产国际形势变化,苏联需要中国支持,于是1961年中苏签署协定,授予中国米格-21飞机及R-11F-300发动机的制造特许权。但由于中苏交恶,实际上大部分的技术资料没有到手,到手的有很多错误,真正有用的就只有几架样机,这给试制带来了困难。最后经过负责此项目的沈飞公司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艰苦努力,硬是“照猫画虎”把米格-21制造出来。因此我国的米格-21研制历程与印度、捷克非常不同。



1966年1月,首架歼-7在沈阳飞机厂首飞,试飞员是葛文墉。1964年和1965年航空工业部确定成都飞机厂和贵州飞机厂也生产歼-7。由于沈飞承担了歼-8高空高速战斗机的任务,歼-7基型研制成功后,研制工作交由成飞执行。

歼-7基型装有1门30毫米航炮,可外挂2枚霹雳-2空空导弹或38枚火箭。发动机为一台涡喷-7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38.245千牛,加力56.388千牛。

歼-7基型揭开了歼-7系列的序幕。此后歼-7衍生了众多的改型,包括I型、Ⅱ型、Ⅲ型、A型、B型、E型、M型、MG型、PG型、P型、MP型、FS型、MF型等。 其中A,B,M,P等型号用于出口。

歼-7I是由歼-7原型改进而成的昼间防空型,于1969年6月首飞。实际上此时歼-7I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文革影响,研制一直拖到了这个时候。I型的左翼根增加1门航炮,解决了部队反映火力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起因是米格-21研制时为减轻重量,削减了一门机炮。

歼-7Ⅱ就是I型的进一步改进型,1978年12月30日由余明文驾驶首飞。外观上最大的变化是座舱盖。阻力伞舱移至垂尾根部。在机腹内沿纵向中心线,增设有一个容量为720升的超音速副油箱。Ⅱ型改装涡喷-7乙型发动机。该型发动机利用了已在涡喷-7A发动机上的新型材料,以及结构和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成功经验。其维修间隔时间得到成倍增加,达到200小时,推力也有所提高。

歼-7B是歼-7Ⅱ的出口型,1982年5月首飞。它使用更先进的弹射座椅,翼下可兼挂西方近距空空导弹——主要是法国魔术R.550近距空空导弹,或国产霹雳-2导弹,换装煤油启动的延寿涡喷7-乙发动机,改装了机载电子设备和座舱仪表。B型出口埃及,出口伊拉克约90架,苏丹22架,其中7架于1996年后交付。伊拉克的歼-7B在与伊朗的两伊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海湾战争中则只有挨打的份。90年代出口斯里兰卡的4架歼-7BS,是B型的简化版本,取消了平视瞄准系统等先进设备,采用国产电子设备,有四个武器挂架。

歼-7ⅡA是在歼-7Ⅱ的改型,于84年3月7日由余文明驾驶首飞。ⅡA型加装了引进的先进火控设备。空速管缩短,移到机头右上方,并改为固定式。雷达天线罩得到改进。垂尾顶部安装有甚高频(VHF)天线。

歼-7M是歼-7系列中以ⅡA型为基础重要的出口型号,1983年8月31日首飞。M型取得了外销上较大的成功。该机翼下挂架可挂霹雳-2、霹雳-7导弹或西方近距空空导弹。换装寿命延长的涡喷-7乙(WP-7BM)发动机。M型引进国外7项电子火控设备,改进的核心是采用了大量西方先进电子设备。在外观上看,M型的空速管移到了机头锥的上方,偏向右侧,歼-7Ⅱ则设在机头下面。M型出口的情况如下:出口孟加拉16架,缅甸24架,伊朗18架,津巴布韦22架。

歼-7H(原歼-7ⅡH)是歼-7系列中加强对地攻击能力的改型。1985年3月首飞。该型具有使用改进自以色列“怪蛇3”近距空空导弹的霹雳-8导弹的能力。但由于霹雳-8重量很大,歼-7必需加装200多千克的配重去保持平衡,因此后来未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歼-8II战斗机。

歼-7MP是M型的改进型,1988年6月9日首飞。MP加装电子设备和座舱后视镜,改装外挂系统,最突出的改进是电子系统和显示系统。歼-7P、歼-7PG、歼-7MB、歼-7N都是在MP型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而发展的出口型。

歼-7N和歼教-7N是出售给伊朗的歼-7B型,根据伊朗军方要求做了少许改动,可使用美国AIM-7P近距空空导弹和法国“魔术”导弹。为此进行了符合西方武器要求的军械外桂研制工作。但据称由于成飞和中航技在出口和后期维护的具体操作出现诸多与伊朗用户的矛盾,导致最终双方不欢而散,伊方未再大量订货。

F-7P是专为满足巴基斯坦空军需要而设计的,被称为“天空闪电”,是一种与F-7M极为相似的飞机,但作了进一步改进。P型可带一个中央机腹副油箱,两枚AIM-9P“响尾蛇”空导弹,以及两门北方工业公司(Nolinco)的30毫米机炮。除AIM-9P/L“响尾蛇”导弹外,也可携带中国的霹雳-5、霹雳-7或者是法国“魔术”导弹。翼下有4个外挂架,可挂4枚空对空导弹。

歼-7Ⅲ(歼-7C),该型号的研制是以米格-21MF为蓝本的。我国于1979年以多架歼-6为交换,从埃及换回了一架MF型,这就是歼-7Ⅲ的原型。1972年歼-7Ⅲ计划正式确立,当时称为歼-7全天候方案,后称谓多有变化,1978年国家经委和国防工办正式定名为歼-7Ⅲ。1979年10月至1980年5月完成了测绘工作,1984年4月首飞。歼-7Ⅲ型采用推力加大的涡喷-13(WP-13)发动机,配备了JL-7全天候J波段截击雷达,航炮采用1门23-3型23mm双管航炮,武器装备较以往型号有较大提高。遗憾的是,我国的歼-7Ⅲ却基本上可以看成失败之作。

歼-7ⅢA(歼-7Ⅳ或歼-7D),是歼-7Ⅲ的改进型。D型由成飞设计院、成飞、贵州航空公司联合研制。D型研制的目的在于改善C型上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于1988年开始研制改进,1991年8月首飞,1994年11月定型投产。经改进后,D型的全天候作战能力较C型有较大提高,但由于航程、机动性等问题无法根治,同样未得到广泛应用。D型在外观上与Ⅲ型非常相似,仅垂尾尖端和根部的天线有所不同。

歼-7E和歼-7MG是我国歼-7高中空、高速全天候歼击机的两种改进型,而MG型又是由E型发展来的出口型。这两种改型是对米格-21系列机动性改进的重大尝试,事实证明这一改型是相当成功的。歼-7E的主要改进是机翼将大后掠三角翼改成了双三角翼,换装了有下视下射能力的新型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歼-7E增加了压力加油系统,采用结构油箱,使其最大航程增加47%。歼-7E和MG反映在实际空战上最突出的改进是近距格斗能力的大幅提升。歼-7E凭借出色的机动性能,已经成为了“八一”表演队的用机。据《兵器知识》报道,为了实际考核歼-7MG的防御系统和飞行性能,该机在国外进行了试飞和打靶,并与F-16和“幻影”等飞机进行空中“格斗”,结果歼-7MG型飞机“各个科目的成绩良好”。

              歼-7FS

歼-7MF是90年代我国在歼-7MG的基础上,研制成功歼-7FS试验机,并由歼-7FS发展而来。歼-7FS该机由成都飞机公司等9家单位合作研制,1998年6月8日首飞。歼-7FS与原有歼-7系列战斗机最大的区别是,放弃原机头进气方式,改变为下颌式进气,至歼-7MF改下颌进气为机腹进气。歼-7MF在基本保留歼-7系列战机高速、高空性能的同时,新换装了经过歼-7MG验证的双三角机翼和前缘机动襟翼,使其中低空机动能力大为增强;新换装的中国自制的涡喷-13FⅡ发动机的推力进一步提升,速度达到2.05马赫,作战航程增大了一倍,达到2000千米,从而使战斗半径航程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对战机的航电、火控雷达系统进行了全新现代化改装,使用了新式机载雷达、火控系统和新型空空导弹,据评估,其整体作战能力在与国外三代战机的模拟对抗试验中表现良好。

歼-7PG是出口到巴基斯坦的歼-7MG出口型,由成飞公司研制。该机以歼-7P为基础,报称其综合作战能力比歼-7P提高83.9%。PG型与MG型类似,采用了双三角翼布局。用一台WP-13FⅠ发动机取代了原来的WP-7,推力增大10%以上。达采用Grifo-7多功能机载雷达,ARW9101雷达预警接收机。配备2门30mm航炮,有5个挂点,能挂空空导弹,火箭弹和各种航弹。通用挂架可使用中国、美国、法国的多种制式武器。

附:老树开新花歼7MF战斗机


米尔情报专稿:成飞的歼-7MF
米尔认为歼-7MF仍属歼-7系列,是歼-7FS研制的必然产物。由于中国空军目前还不可能淘汰廉价的歼7系列战斗机。因此不断挖掘歼7战斗机的潜力便成为成飞发展的一个方向。为了适应超视距空战必须安装高性能大口径天线的雷达,从而提高飞机的目标探测能力,而歼7原有的布局已经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因此从98年开始成飞便在搞歼7FS项目以研究改变歼7战斗机气动布局的可能性。从气动布局来讲,由早期的三角翼变为双三角翼,进气形式由机头进气改为腹部进气,整个垂尾和平尾也是全新的,后掠角、面积、形状都发生了变化。此外挂点数量大幅增加,飞机的武器外挂能力也实现了飞跃。飞机的航电因此得到了提升。由于歼-7MF造价的限制和作战对象的定位,米尔认为这种战斗机可能采用涡喷13或者“昆仑”。目前歼-7MF仍处在设计阶段。米尔对该机的前途不抱太大希望。

5.中国歼-8系列战斗机
情报可信度:

                  早期的歼8战斗机

                           歼-8Ⅱ
歼-8Ⅱ基本技术数据

长 21.59m
高 5.41m
翼展 9.344m
机翼面积 42.2平方米
空重 9820kg
正常起飞重量 14300kg
最大起飞重量 17800kg
速度 2.2马赫(1300km/h)
航程 2200km
作战半径 800km
起飞距离 670m
着陆距离 1000m
实用升限 20000m

机长:15.59米(包括空速管) 翼展:7.15米 机高:4.25米
空重5763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9831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7370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2230千米/小时(高度11600米)
巡航速度:970千米/小时(高度11000米)
实用升限:18700米(无外挂)
最大航程:1480千米(机内燃油),带副油箱1530千米

武器装备:23-3型23mm双管航炮1门,五个外挂,可挂空空导弹、火箭弹和炸弹等。
(以上数据为歼-7Ⅲ)


歼-8飞机是由沈阳飞机研究所和沈飞工业集团研制和生产的单座、双发超音速战斗机。歼-8战斗机是我国在歼-7的基础上独立进行重大改进研制而成的。该机于1964年开始研制,1969年7月首飞,1979年12月批准定型投入批生产。该机采用机头进气,大后掠角、小展弦比薄三角翼,下平尾,双腹鳍的气动布局,只有简单的机载电子设备,为昼间型战斗机。采用涡喷7B(WP-7B)发动机。武器为两门30mm机炮,可挂4枚空空导弹。在此基础上改进的歼-8I全天候型增装了全天候雷达和其他电子设备,并采用了新的座舱盖、新座椅、组合仪表以及新的氧气系统等。主要武器:2门30毫米单管机炮,翼下可挂装4枚PL-2乙或PL-5乙红外空空导弹,或者2-4组火箭发射器。歼-8及歼-8I型飞机主要装备中国的空军和海军,已于1987年停产,总共生产架数不多。

歼-8Ⅱ飞机是在歼-8的基础上发展和生产的双重任务战斗机,该机于1980年9月开始研制,总设计师为顾诵芬。1984年5月完成主要试验,并于同年6月12日首飞。该机在歼-8的基础上对部分机体进行了重新设计,为给大口径雷达天线提供空间,采用两侧进气方式,增加了安装航空电子设备的空间,同时改进了武器系统、火控系统、机载电子设备和动力系统。由于换装了两台功率较大的WP-13A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为6600公斤力),因此歼-8Ⅱ具有很好的中低空机动性能和全天候作战能力。


歼-8Ⅱ换装了两台涡喷-13A双转子发动机,单台推力6600千克。外挂增加至七个,可悬挂多种武器或副油箱,使飞机具有全天候拦射能力并兼有对地攻击能力,并装备了雷达制导的中程拦射导弹。前起落架后装一门23mm双管炮。

歼-8ⅡM是沈飞为打开外销渠道,独自出资而研制的。比原型,歼-8ⅡM的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的飞跃,其突出的标志是:三位一体的射控系统火控雷达、红外跟踪仪(IRST)和头盔瞄准器。除使用类似米格-29M的ZHUK火控雷达之外,配套装备还包括GPS导航系统、武器控制电脑、雷达告警装置等。

 

                                                       歼-8ⅡD

歼-8ⅡD是歼-8Ⅱ系列的空中加油型,加装固定空中加油管。首次公开亮相是在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上。歼-8ⅡD可通过空中加油增加航程和续航时间,可执行远距离或留空时间长的作战任务。歼8D有两种武器配置,一是空对空拦截作战类型:翼下中侧的2个挂架挂2枚霹雳-11半主动中距空空导弹,内侧及外侧的4个挂架挂4枚PL-8或PL-5B格斗导弹,机身下的挂架可挂1个副油箱。二是空对地作战:机身下的挂架挂6枚250-3低阻炸弹,翼下内侧和中侧的4个挂架可挂4枚250-3炸弹或4枚格斗导弹,翼下外侧的2个挂架挂2个HF“火发”系列火箭发射器。

6.中国歼-9战斗机
情报可信度:


1964年,在我国进行歼8战斗机设计的同时,为了解决战斗机升限留空时间短,高空高速性能差,没有雷达,高空机动性差等缺陷,提出了设计歼9的计划。当时歼9设计思想前卫,在设计性能上大大超越了歼8方案,但是也因此使得研制过程出现了大量不可逾越的困难。考虑到当时的国情,我国最终选择了歼8这个渐改方案,并于1980年彻底放弃了对于歼9战斗机的研发,此前共投入机体研制费约为2122万元。
歼-9设计初期,该机被要求设计为一种升限20000M,最大马赫数2.2,基本航程2000KM,重量为10吨的中轻型制空战斗机,性能相当于美国的F-4B幽灵二式战斗机(国内一般译作“鬼怪Ⅱ”)。
但后来对该机性能要求的提高,该机被要求为一种“双25”的单发方案,即最大平飞速度M2.5,升限25000M,原重量达14吨的中型战斗机。

1965年,601所提出机翼平面形状的歼-9气动力参数选择,包括:前缘后掠50°的后掠翼、前缘后掠57°的三角翼、前缘后掠55°的后掠翼及双三角翼方案。

1966年国防军事部门又提出歼-9最大马赫数2.4,升限20000~21000M,航程3000KM,作战半径600KM,最长留空时间3小时,最大爬升率180~200M/S的新要求。

601所在对4种方案进行风洞试验后,选中双三角翼方案,并将前缘后掠角改为55°。这样该机除采用两侧进气外,机体总体设计均与歼-7、歼-8相同。这主要是从掌握成熟技术提高成功把握性考虑的。但该方案在经过风洞实验后发现机动性能不够理想,于是被重新提出的无尾三角翼方案取代即乙号计划,前一种方案则被定为甲号计划。

7.中国歼-10系列战斗机
情报可信度:
米尔军情网说明:目前关于歼-10系列战斗机的报道是很混乱的,由于此型战斗机的具体作战参数被列为最高军事机密,米尔在对此机评论时只能参考台湾和美国一些相对权威机构的看法。其中可能有所偏差,望读者理解。
估计性能参数
机长: 14.57米
机高: 4.78米
翼展: 8.78米
最大起飞重量: 19,277千克
发动机: 1台AL-31FN涡扇发动机或涡扇-10涡扇发动机
最大推力:112.6千牛(AL-31FN)
最大过载: 7G(持续)/10G(瞬时)
最大速度2.0马赫
最大升限18000米
作战半径1100公里
最大航程2500公里
最大起飞重量19277公斤
载弹量7000公斤



中国于1988年开始了对歼10战斗机的完全自行设计的研制,该机是中国空军历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种战斗机了。自从外界第一次发现它的存在起,各种关于它的传闻就一直没有中断,据说歼10采用了中国20年改革开放中所开发积累的大量先进技术,如四重数位数字电传操纵系统、翼身融合技术、整体玻璃座舱、复合材料以及部分隐身技术等。因此歼10的任何动静都牵动国际军事观察家的神经,美国中央情报局甚至还绘制了种类各异歼10三维立体模拟构想图。歼10的首次曝光是在1996年3月13日。




                       上图为想象中的歼10双喷型战斗机
米尔军情网说明:一般军事观察家普遍认为中国在歼10项目上已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未来中国战斗机的发展可能在歼10基础上渐改,例如发展双喷的歼10。但是一些情报显示中国空军似乎对价格高昂的歼10并不感冒。自99年该机基本下线以来中国空军歼10的拥有量一直维持着低水平,而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却传出在加紧开发歼13的消息。有鉴于此,米尔认为中国军方很可能把歼10当做一种过渡储备技术的机种,为中国下一步研制新型战斗机进行技术储备。
8.中国苏-27/歼-11战斗机
情报可信度:

性能参数
机长:21.935米
翼展:14.948米
机高:5.93 米
空重 13608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0000 千克
发动机:两台AL-31F蜗轮风扇发动机
最大平飞速度:M2.35作战半径:1500 千米
最大航程:3900千米
乘员 1

武器装备 30mmGSh-30-1内置式6管加农炮一门。11个外挂点,最大挂弹量6000千克,可挂装AA-10(R-27)、AA-12(R-77)中距空空导弹、AA-11近距空空导弹;空地导弹;空舰导弹;火箭巢及副油箱等。

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双发重型制空歼击机。1977年5月首飞,有多种改型。中国于1992年开始引进苏-27SK型和苏-27UBK型,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苏-27战斗机抵达中国,1995年购入了具有对地攻击能力的苏-27SMK。苏-27SMK增加了空中受油能力和增挂副油箱,增加了航程;外挂重量从S型的4000千克增加到8000千克;增加对地攻击能力。1996年获俄罗斯授权生产苏-27SMK多用途0型,编号歼-11,据外电报道98年9月1日国产化的苏-27首飞,12月第二架定型试飞成功。


9.中国歼-12战斗机
情报可信度:

性能参数
机长:10.664米
翼展:7.192米
机高:3.706米
实用升限17410米
最大平飞速度:M1.5 2个400升副油箱
最大航程:1385千米 (带副油箱)
乘员 1
武器装备 1门30毫米机炮,备弹80发 ,1门23毫米机炮,备弹120发
中国歼一12轻型战斗机在空军航空博物馆公开露面之后,引起中外人士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它解开了海外曾盛传一时的“歼—12之谜”,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在中国航空工业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台湾一家技术刊物对歼—12的历史意义曾作过如下评价:“歼一12战斗机是中国大陆空军摆脱苏联制式飞机系列设计格局以后,第一代从机体设计到部件制造完全由中国人自行完成的轻型喷气战斗机。尽管半路夭折,但是却为中国大陆实施全面独立自主地开发其战斗机装备的研制计划涤讪了良好的基础,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因此、这是中国大陆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1968年4月,中国空军提出了研制“小歼”(即后来的歼一12)的计划,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关于“小歼”的设计思想,曾有“适应人民战争需要、开展空中游击战”的提法、但其本意是要搞出一种高度机动灵活、短距起落、维护简单、造价低廉的小型战斗机。问题的提出是与国际航空技术的动向相吻合的,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与众不同。
研制“小歼”的任务在1968年的“8.25”会议上正式下达给南昌飞机制造厂,第二年3月正式命名为歼—12。南昌飞机厂从1968年7月开始方案设计,8月总体方案获上级部门批准。随后,以1年零5个月的时问,完成了详细设计、主要风洞试验、强度试验和系统模拟试验。原型机于1969年12月26日首次试飞成功。1973年9月10日,歼—12飞机向中央首长做了精彩的汇报表演,被叶剑英元帅赞誉为“空中李向阳”(李向阳是电影《平原游击队》主人公游击队队长的名字)。这一绰号道出了歼一12飞机机动灵活的飞行特点。后来,南昌飞机厂针对试飞中发现的问题,对歼—12作了10项重大修改,如采用降低飞行阻力的面积律修形、减小机翼上反角等,并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试验。1975年7月1日,再次试飞成功。1978年2月,因调整装备体制而决定停止研制。除一架做破坏性强度试验的原型机外,共生产了5架经过试飞的整机。

目前,有两架歼—12收藏于中国空军航空博物馆。歼—12的技术水平凡参加过歼—12试飞的飞行员都交口称赞它机动灵活的特点。其出色的机动飞行能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歼—12战斗机在海平面高度上的最大爬升率是180米/秒。而和歼一12问年同月首次试飞的美国F 14战斗机I的这一指标是200米/秒;专门针对米格—21而设计的F—5E是160米/秒。
歼—12在5000米高度上的最小盘旋半径是1140米。而中、低空机动性能突出的歼一6是1200米;美国刻意改善盘旋性能的F—5E是1080米,为此在该机机翼上安装了新的前、后缘襟翼系统。歼一12在5000米高度上,从M0.9水平加速到M1.2,所需时间为65秒。而歼—6是85秒;美国的F—5A是140秒。歼—12的水平是比较先进的。

再看歼—12的地面机动性能,也就是它的短距起落性能。其起飞滑跑距离是500米、着陆滑跑距离是510米。与歼一12重量相当的亚音速战斗机歼—5的起飞滑跑距离是590米,着陆滑跑距离是825米。歼—12能做到比歼—5的滑跑距离还要短是很不容易的,并且具有防尘装置,可在短土跑道起落。

歼—12的最大平飞速度,在11000米高度上,最大M数1.5,优于歼—6;实用升限为17410米,与歼一6相当;歼一12在高空的巡航度是M0.95,虽不能超音速巡航,但已能接近音速巡航。


歼—12是迄今世界上最轻的超音速战斗机。它的正常起飞重量为445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5295千克,空机重量只有3100千克。它有一台涡喷6乙型喷气式发动机,加力推力39.72千牛(4050公斤力),全机推重比可达0.91。歼—12的优越性能主要是依靠机体重量轻和大的推重比得到的。

为了使歼—12飞机达到先进的性能指标,南昌飞机制造厂大胆地采用了许多新结构、新工艺和新材料,如机身和中翼整体油箱、大面积的双曲面金属蜂窝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壁板、钛合金板和铝合金起落架等,此外还采用了单块式风挡。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当时的条件下是富于创造精神的。

歼—12的不足

歼一12的不足之处正是由于追求机体小、重量轻所引起的。它的机内燃油贮量为1250千克,可带两个400升的副油箱最大航程可达1385公里,但仍属于短航程类型的飞机。

歼—12的机载武器是1门30毫米机炮,备弹80发;1门23毫米机炮,备弹120发;另外,可挂2枚红外制导的空对空导弹。就其飞行重量而论,火力不算很弱,可是该机采用了机头进气形式,对增装先进设备不利。若改为两侧进气设计、加装先进的火控系统,则重量和阻力都要增加,其原有的优点也将削弱。

歼—12战斗机的研制周期很短,不可能做更多的空气动力实验和采取较多的先进气动措施,如最初设计有的机翼前缘开缝翼和后缘双开缝襟翼。后来都从简取消,改为只设后缘富勒襟翼。所以,这种飞机在气动外形方面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歼—12的不足之处是小型战斗机所固有的,它实现了设计指标,应该视为成功之作。至于能否列入装备,那要受许多非技术性因素的制约,世界上任何一个有影响的飞机设计集团,其全部研制过的型号中,若有半数投入使用、就已经值得骄傲了。

我国的飞机研制部门,所缺乏的正是广泛实践的机会,而歼—12是一次很有成效的尝试。

英国著名的罗耳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的一位专家.到中国空军航空博物馆参观时,对歼—12相当赞赏。他认为:歼一12是中国设计得最好的飞机、只要给它换上一台先进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油耗就可以降低约一半,航程可以增加近一倍。

我国许多飞过歼—12飞机的老飞行员对它也有留恋之情.希望有朝一日,“空中李向阳”会再返蓝天。

对小型化的思索

歼一12的真正弱点是电子火控设备过于简单和陈旧,使其潜在的战斗力不能充分发挥,如能换装小型化的电子火控设备,增装小而轻的导航设备和全向警戒雷达,加上外挂小型空对空格斗导弹,则其战斗力将大大提高。歼—12本身特有的短土跑道起落性能,适合作为岛基飞机使用。不过,真要设计出令人满意的小型战斗机,还有待于航空材料、动力装置、武器设备和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重大革新。


 
10.中国FC-1“枭龙”战斗机
情报可信度:
性能参数
机长:14米 翼展:9米 机高:5.1 米
空重: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2700千克
最大外挂重量:3800千克
发动机:2台RD-93涡扇发动机
最大平飞速度:≥M1.6
最大升限:16500米
作战半径:1200千米
最大航程:3000千米

 




11.中国LFC16战斗机
情报可信度:

米尔军情提醒读者注意CY1为LFC16的设计草图编号,由“超翼”公司所命名。而LFC16为贵航所起编号。

根据贵航的官方解释,LFC-16代表“轻型(Light)战斗机(Fighter)中国(China)-16”,16为贵航的内部编号。这架战斗机是贵航集团与民间飞机设计公司“超翼”公司合作,以“山鹰”高级教练机的机体为基础,采用侧板鸭式布局技术设计而成的轻型高机动战斗机方案。这个战斗机方案的特点是:低价格、高机动,安装了较为简单的电子设备,属于格斗型廉价机种,同时具备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

LFC-16战斗机可以看见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两年前。在2002年珠海航展上,这架飞机便以CY-1的编号出现在观众面前。那时候的CY-1是一个基于歼7机体的侧板鸭式布局高机动战斗机方案,它已经具备了LFC-16战斗机的最基本特征:鸭式布局和侧板技术。根据它的研究者“超翼”公司的介绍,CY-1的机动性将明显好于歼7系列飞机,盘旋性能接近F-16战斗机。而这架飞机不可见的历程则更加久远,据介绍,侧板技术和鸭式布局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中国研究“抬式布局”的年代(抬式布局也属于鸭式布局的一种,主要为了增大战斗机的升阻比,改善飞机的起降性能等),具体就不再详述了。

但是当年的CY-1完全处于民间运营状态。众所周知,研制一架现代战斗机需要解决气动、材料、发动机、航电等一系列问题,仅仅是气动研究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是普通的民间公司根本无法完成的工作。根据“超翼”公司的介绍,早期的侧板鸭式布局技术曾经通过北航、空军等相关单位的协助,做过一定的吹风试验,然而取得了部分数据后这架飞机却因为没有用户的潜在需求而无法得到继续发展的资金,于是在航展上推出以寻求资金上的支持。

很明显,“超翼”公司最终得到了贵航集团的合作意向。从外观上看,2004年出现在观众面前的LFC-16战斗机已经与CY-1有了不少区别。LFC-16战斗机的机体基于“山鹰”高级教练机,但将双座改为单座,垂尾顶端也作了切尖处理,CY-1的主要特点鸭式布局和机身侧板依然存在。LFC-16的外观看上去比CY-1更加协调,显然贵航的设施和设计经验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米尔军情评论:超视距空战将在未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此刻仍守着高机动性的迷信不放,继续研制高机动性战斗机。这必将在未来战争中付出血的代价。但作为对侧板技术的一种研究倒是值得鼓励的。
11.中国下一代战斗机歼-X
情报可信度:

           想象中的中国下一代战斗机
米尔军情评论:未来战斗机的发展将趋向多用途战斗机。强击机、歼击机和战斗轰炸机之间的界限也在逐步模糊化。可以预计,中国第五代战斗机的发展方向一定会朝多功能战斗机的方向迈进。关于下一代中国战斗机的评论,请参考随后的米尔军情评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4 03: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看到3点了 困死了 不过就是好啊[s:19] [s: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inSky)

GMT+8, 2025-4-28 15:36 , Processed in 0.0417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