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24|回复: 10

米格-2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9 22: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米格-25是苏联高扬设计局研制的高空高速截击歼击机。

     公元1958-1959年,米格-25的预研工作开始。

    1960年,用米格-21改装的发动机试飞验证机E-150,试飞米格-25的动力装置R-15-300加力式涡喷发动机。。

    1961年3月10日,米高扬签署研制米格-25原型机E-155的指令。

    1962年,米格-25全尺寸样机审定委员会开审定会。

    1963年12月米格-25的第一架原型机(侦察型)E-155R-1出厂。

    1964年3月6日,苏联著名试飞员费多托夫首次驾机升空。

    同年9月9日第二架原型机(截击型)E-155P-1开始试飞。

    1965-1977年间,E-266号米格-25飞机创造了八项飞行速度,九项飞行高度和六项爬升时间的世界纪录。

    …………

    米格-25“狐蝠”,一个神秘而壮丽的名字!

    人类的航空史开始后,对高度与速度的挑战就从来没有停止,从突破音障,飞上万米高空;到两倍音速,两万米高度……终于人类对速度的追求遇到了一个可怕的敌人——热障!

    热障就是当飞行器在稠密大气中作超音速飞行时,受激波与机体间高温压缩气体的加热和机体表面与空气强烈摩擦的影响,飞行器蒙皮的温度会随M数的提高而急剧上升。飞行M数为2.0时,机头处的温度略超过100℃。而当M数等于3.0时,飞行器表面的温度则升至350℃左右,已超过了铝合金的极限温度,使其强度大大削弱。

我的F/A 37热障燃烧了

    如何克服热障?硬铝吗?它支撑不住300度以上的高温长期的炙烤;钛合金?那东西不但极其昂贵且极难加工,而且苏联不是美国,能耐高温的铆钉等连结材料当时根本没有;那么用什么?

    用钢!苏联人选择了最坚固,最坚硬,耐腐蚀而又耐高温的钢材!

    可是它比硬铝坚固三倍但也重三倍,为了不增加结构重量,所有的重要的部件都必须薄三倍,这就迫使工程师们去解决材料强度与结构方面的一系列难题。但苏联人没有退缩,他们在自己航空工业基础远远不如美国的情况下造出了60年代先进的超过3倍音速,飞到近30000米高空的米格-25战斗机。

    从此它自由而桀骜的飞行在世界的高天之上,1971年以色列空军战机对它进行拦截时,它加速飞离,瞬间飞出了三点二倍的音速,让整个西方世界瞠目结舌。它让美国空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压力,在现实的威慑下美国人近乎疯狂的不惜巨资来研制F-15、F-14等一系列战斗机。

    然而,当1976年别连科驾驶着它叛逃曰本时,它的神秘面纱才被揭开。美国人惊讶的发现,它的机体竟然是钢材,它的电子设备竟然是老式的电子管,各种老旧的设备堆积在一起,它的水平仅仅相当于美国的F4鬼怪式战斗机。在美国人眼中,它一身都是垃圾,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

    美国人想嘲笑这堆垃圾,但是当他们想到就是这种飞机威慑了世界天空整整十年,让整个北约寝食难安,创下了八项速度,九项高度,六项爬高时间世界记录时,他们又沉默了。美国人不理解,不明白,他们只是感觉在这架飞机身上,好象蕴涵着一些俄国人的精神,只是他们不知道这精神是什么!

    这就是米格-25,一个出身寒微但却心比天高,能够和比上帝还要更早降临世间的风一起竞速翱翔的不朽传奇!北约集团给予绰号为“狐蝠”(Foxbat)。米格-25最初以美国的B-70超音速洲际轰炸机为主要作战对象,因而在设计上强调高空高速性能。该机曾打破多项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世界纪录。米格-25可在24000米高度上以M2.8的速度持续飞行,最大飞行速度可达M3.0,是目前世界上闯过“热障”(M2.5)的仅有的两种飞机之一(另一种是美国的SR-71)。1架“狐蝠”起飞时释放出来的强劲推力足可以比得上2架甚至3架“巨无霸”喷气式客机波音747-400。

这六项爬升时间的世界纪录是:  
1975 年 5 月 17 日:  
  自海平面爬升到 25,000 米:2分34.3秒!  
  自海平面爬升到 30,000 米:3分9.85秒!  
  自海平面爬升到 35,000 米:4分11.7秒!  
1977 年 7 月 22 日:  
  带 2,000 公斤有效负载飞上:37,090米!  
  带 1,000 公斤有效负载飞上:37,090米!  
1977 年 8 月 31 日:  
  无负载飞上:37,650米! 这是绝对世界纪录!
米格-25飞机创造了八项飞行速度,九项飞行高度这里我查不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加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2: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米格-25在70、80年代的局部战场频频上镜,尤其是其侦察型。1971年秋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4架苏联米格-25R侦察型进驻埃及,不时前往以色列上空侦察。以色列空军派出了当时西方最好的战斗机——美国研制的F-4“鬼怪”拦截。米格-25P打开了加力燃烧室,一会就抛开了尾追的F-4.F-4连忙发射AIM-9“响尾蛇”近距空空导弹,试图导弹尾追米格-25,没想到连导弹都没追上。此时以色列地面站发现,这架米格-25的速度超过了马赫3.2!这让西方大为震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0 07: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SR-71是第一种成功突破“热障”的实用型喷气式飞机。“热障”是指飞机速度快到一定程度时,与空气摩擦产生大量热量,从而威胁到飞机结构安全的问题。为此机身采用低重量、高强度的钛合金作为结构材料;机翼等重要部位采用了能适应受热膨胀的设计,因为SR-71在高速飞行时,机体长度会因为热胀伸长30多厘米;油箱管道设计巧妙,采用了弹性的箱体,并利用油料的流动来带走高温部位的热量。尽管采用了很多措施,但SR-71在降落地面后,油箱还是会因为机体热胀冷缩而发生一定程度的泄漏。实际上,SR-71起飞时通常只带少量油料,在爬高到巡航高度后再进行空中加油。 

    SR-71的研制始于美空军和洛克西德·马丁公司于1959年开始实施的OXCART计划。该计划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设计一种能够在20000米以上高空进行高速拦截的战斗机。1962年,该计划的第一架试验机A-11试飞,为了掩人耳目,该机对外宣传时使用YF-12战斗机这一称谓。经过对A-11及后来加装的火控、武器系统的大量试飞验证,美军认为这一战斗机技术不够成熟,放弃了计划。但A-11的优秀性能使得美军决定将其改进型作为高空高速战略侦察机使用,这就成就了SR-71。而A-11上的火控、武器系统也为后来海军F-14战斗机的研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A-11与后来的SR-71外观上主要的区别是边条与机头雷达罩之间有一个切口,而SR-71则没有。

    A-11有两名机组成员:飞行员和武器操作手。相应的SR-71上也有两名成员:飞行员和系统操作手。座舱呈纵列式。由于SR-71的飞行高度和速度都超出人体可承受的范围,两名成员必须穿着全密封的飞行服,看上去外观与宇航员类似。

    SR-71上装有先进的电子和光学侦察设备,但都处于绝对保密的状态,外界了解甚少。但通过对其飞行速度和光学照相机的分析,据信一小时内它能完成对面积达324000平方千米的地区的光学摄影侦察任务。形象的说,它只需要6分钟就可以拍摄得到覆盖整个意大利的高清晰度照片。其光学镜头的性能超乎一般的想象,但分辨率高度保密。为了避免飞机向前飞行引起的误差(即使是快门闪动的一瞬间,SR-71也会向前运动距离也相当长。),侦察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2: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长多,又象上次扣我燃油负去,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2: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超音速飞机的机体结构,同亚音速飞机相当不同:机翼必须薄得多;关键因素是宽高比,即机翼厚度与翼弦的比率。以亚音速的活塞式飞机来说,轰炸机的宽高比为17%,歼击机是14%;但对超音速飞机来说,厚弦比就很难超过5%,即机翼厚度只有翼弦的二十分之一或更小,机翼的最大厚度可能只有十几个厘米。超音速飞机的翼展(即机翼两端的使离)不能太大,而是趋向于较宽较短,翼弦增大。设计师们想出的办法之一,是将机翼做成三角形,前缘的后掠角较大,翼根很长,从机头到机尾同机身相接(如幻影-2000)。另一个办法,把超音速机翼做得又薄又短,可以不用后掠角(如F-104)。

  由上可以知道,根据一架飞机的外形,我们就基本上可以判断出它是超音速还是亚音速的飞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0 13: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块老钢铁神了.......[s:46] [s:46]......苏联还真不能小看......什么时候我们也来搞个上M3.0+的JJ[s:17] [s: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0 18: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IAOHANI 于 2008-6-30 12:19 发表
发长多,又象上次扣我燃油负去,怕了

上传附件才扣燃油,光文字怎么会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9: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叔嫌短我可以加呀!昨天超过了,所以只发了一点[s:47]
用编号РП-25,北约绰号“狐火”(Foxfire)。体制为脉冲多普勒+连续波,下视能力有限,在2400m的高度上下俯角不能超过20°,在500m左右的高度上不能从杂波中发现目标。工作频率J波段(搜索和跟踪)、I波段(连续波照射),天线直径90cm(85cm)。天线增益33dB,扫描范围是,方位搜索大于±60°,截获大于±50°,高低±6°。峰值功率600kW,相对速度4600km/h(最大)。作用距离对16米2目标,搜索90~100km,截获50~70km。重量500kg(1100lb)。
该雷达在当时都是非常先进的。由于苏联电子技术的落后,上述性能在某些方面是靠加大功率来实现的,因此该雷达的功率大到了一种超乎想象的地步。据说该雷达在地面开启的话,会烤熟300米外的兔子。这也许是夸张,但米格-25的雷达确实装有高度锁定装置,不飞到一定高度是不能开机的,以防无线电辐射伤害地面人员。大功率的缺点是耗费大量的电能,容易暴露目标;优点是在电子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实现了预定性能指标,且对干扰的穿透能力强。这些特点也为后来的苏联雷达所延续。 [s:46] (毛子的东西就是B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30 19: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25,怎么评价这个东西呢?

在错误指导思想下造出来的很邪的东西 [s:14]

不过,25的性能确实还是不行,单就发动机的技术水平讲,比 SR-71 的变循环组合式发动机差远了

SR-71 好象是能以3倍多音速进行长时间超音速巡航的,比 F-22 的 1.7M 巡航猛太多、早太多了 [s:14]

关于 SR-71 油箱漏油的事,实际上是这样的

因为材料的原因,无法避免2、3倍音速下的热胀冷缩

虽然,SR-71 的油箱有1定缝隙,在地面时会漏油,1上天高速飞行后,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

油箱材料膨胀,把缝隙填满,也就不漏了

所以,这个没什么的,当初就是这么设计的 [s:14]

[ 本帖最后由 F-4F 于 2008-6-30 19: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 00: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PP貌似不是米格25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inSky)

GMT+8, 2025-7-29 21:47 , Processed in 0.10640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