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ky)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19|回复: 5

介绍一下美军曾经装备的后来又淘汰的空空导弹(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4 12: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猎鹰”空空导弹是战后美国研制并装备使用的第一个空空导弹型号,也是战后世界上最先进入现役的空空导弹。该导弹及其配套使用的机载火力控制系统,均由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研制。在参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所有国家中,美国是唯一把战火拒之门外、本土安然无恙的国家,因而是战后唯一有雄厚经济实力迅速发展各类导弹核武器的国家。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休斯飞机公司于1947年自投资金,在同年研制成功的“受激辐射微波放大”(MASER)器件的基础上,研制一种能从截击机上发射的、不受任何气象条件限制的、雷达制导导弹。1949年休斯飞机公司向美国海/空军提交研制称之为“猎鹰”空空导弹的建议书。这项计划在当时被认为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当时最好的小型雷达也只能装在重型截击机上,故遭到了海军的拒绝,但空军为解决其防空截击机远距拦截武器装备之急需而接受该建议。
  休斯飞机公司1950年开始设计制导系统,到1951年已花费数百万美元,为研制发动机和其它部件更花费了出乎意料的巨额款项。到1953年6、7月间,休斯公司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其直接后果是许多著名的专家流失,1953年底该公司经理H·乔治同他的全班人马撤走,使休斯飞机公司几乎陷入破产境地。休斯飞机公司的创建人—豪厄德·休斯,被迫动用他拥有的、占环球航空公司80%的股金,不顾各方反对,继续坚持研制“猎鹰”空空导弹。
  随着微小型电子元件的发展应用,到1953年,导弹的心脏部分—制导装置已见端倪,从1950年时占据1m3空间的装满电子管、变压器、干电池的庞大设备,改造为1个长圆筒形装置。到1954年初,使体积进一步缩小到直径150mm、长度0.5m的1个部件,达到了原来确定的设计标准。随后制成了供空中试射用的代号为XF-98的“猎鹰”导弹。与此同时,设计了与之配套使用的XMA-1火力控制系统。1954年春,在军方观察人员面前,从F-94战斗机上首次实弹试射,尽管地面遥控的B-17靶机作各种规避机动,还是被导弹上的雷达导引头截获、跟踪,在几秒钟内被击落。首次试射成功,使休斯飞机公司得以从五角大楼获得一笔继续改善和提高导弹性能的经费。1954年小批投产并装备部队使用,到1955年即从军方获得“猎鹰”导弹和MA-1火控系统的大量订货。至此,休斯飞机公司走出困境,进入大发展的新时期。
  首次进入空军服役的“猎鹰”空空导弹,最初编号为GAR-1,随后在该型号基础上迅速改进发展,到1961年3月向空军交付了30000多枚各型“猎鹰”导弹。其中,4000枚GAR-1/1D,9500枚GAR-2,300枚GAR-3“超猎鹰”,800枚GAR-3A“超猎鹰”,100枚GAR-11“核猎鹰”。1962年上述GAR-1/2/3/4/11各型号按三军统一编号改为AIM-4/26/47。到1970年,“猎鹰”导弹就发展为包括12种型号的完整系列,成为美国空军国土防空截击机的标准装备,并输出瑞士、瑞典和芬兰空军。虽然该导弹系列发展很快,其形成期所跨越的年代,比美国同时发展的“响尾蛇”空空导弹系列要短得多。但面对现代局部常规战争,两者的命远却大不一样。
  “猎鹰”导弹是为拦截敌方非机动轰炸机编队而设计的,该系列中仅有AIM-4D红外型有机会在越南战场一试身手。这个专门为美国空军F-4D战斗机改进的第一个近距空战导弹在与越方战斗机空战中,共发射43枚,仅4枚命中目标,如此低的命中率使其迅速被美国空军撤下战场,被同时代的更适宜于近距空战的“响尾蛇”AIM-9D型所取代。其余“猎鹰”导弹系列型号留在本土的截击机上,而北越的飞机不可能飞到美国本土去轰炸,“猎鹰”系列导弹当时无用武之地。到1971年,该系列中在AIM-4D基础上改进的最新型号AIM-4H因无订货而被迫取消,随后生产线全部关闭,至此“猎鹰”空空导弹走到了尽头。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系列导弹具有相同的气动外形布局和相似的舱段结构。头部呈半球形,弹体呈圆柱形,4片三角形弹翼及其矩形舵面位于弹体后部,弹体、弹翼均采用镁合金制成,后弹体内装1台锡奥科尔公司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近/中距型头部有4片带圆角的小鸭翼安定面,远距型头部有4片分别处于每片弹翼之前的边条,与4片弹翼处于同一平面。
  “猎鹰”系列按制导方式不同,分为半主动雷达型AIM-4/4A/4E/4F/26A/26B/47A、红外型AIM-4B/4C/4D/4G/4H和半主动雷达加被动红外复合制导型AIM-47A;按战斗部装药不同,分为常规战斗部型AIM-4/4A/4B/4C/4D/4E/4F/4G/26B/47A和核战斗部型AIM-26/26A/47A;按射程分为近距型AIM-4A/4B/4C/4D/4H/26A/26B、中距型AIM-4E/4F/4G和远距型AIM-47A;按作战性能水平,可分为两代、三挡:第一代AIM-4/4A/4B/4C,第一代半AIM-4D,第二代AIM-4E/4F/4G/4H/26A/26B/47A。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11.1km(AIM-4/4A/4B/4C/4D/4H)
     13km(AIM-4E/4F/4G/26A/26B)
     100km(AIM-47A)
最小射程
最大速度 M3(AIM-4/4A/4B/4C/4D/4H)
     M4(AIM-4E/4F/4G/47A)
     M2(AIM-26A/26B)
使用高度 15000m(AIM-4/4A/4B/4C/4D/4H/26A/26B)
     21000m(AIM-4E/4F/4G)
     >21000m(AIM-47A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 半主动雷达(AIM-4/4A/4E/4F/26A/26B)
被动红外 (AIM-4B/4C/4D/4G/4H)
     半主动雷达加被动红外复合制导(AIM-47A)
引  信 无线电近炸引信(AIM-4/4A/4B/4C/4D/4E/4F/4G)
     主动雷达引信(AIM-26A/26B)
     主动激光引信(AIM-4H)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重9kg(AIM-4/4A/4B/4C)
     高爆炸药,重18kg(AIM-4D/4E/4F/4G/4H)
     核装药,2000t级(AIM-26A)
     高爆炸药(AIM-26B)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55kg(AIM-4/3A/4B/4C)
     60kg(AIM-4D/4H)
     64kg(AIM-4E)
     66kg(AIM-4G)
     68kg(AIM-4F)
     113kg(AIM-26A)
     119kg(AIM-26B)
     360kg(AIM-47A)
弹  长 1.98m(AIM-4/4A/4B)
     2.02m(AIM-4C/4D/4H)
     2.18m(AIM-4E/4F/4G)
     2.13m(AIM-26A/26B)
     4.6m(AIM-47A)
弹  径 163mm(AIM-4/4A/4B/4C/4D/4E/4F/4G/4H)
     274mm(AIM-26A/26B)
     350mm(AIM-47A)
翼  展 510mm(AIM-4/4A/4B/4C/4D/4H)
     610mm(AIM-4E/4F/4G/26A/26B)
     910mm(AIM-47A)
------------------------------------------------------------------------------------------------------------
AIM-68“大Q”(QUETZALCOATL)
1963年美国空军武器实验室(AFWL)在科特兰(KIRTLAND)空军基地开始一个秘密计划,这个计划就是研制一款新的核空对空导弹,它要求比AIR-2“妖怪”火箭弹重量轻,攻击更加有效。项目启动时,美国空军准许设计者自己为导弹命名,设计者为其起了一个绰号“QUETZALCOATL”,这是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蛇神,这个词来源于土语,其拼写和读音给人们带来了很多麻烦,后来人们直接称呼其为“大Q”,1965年3月导弹编号定为ZAIM-68A。1965年早些时候,成功地进行了导弹1/5比例和全比例的风洞试验,同年6月,国家三角翼工程公司(National Tapered Wing Engineering)接到一份生产20个“大Q”导弹弹体的合同(此时的编号推测应该是XAIM-68A),AIM-68“大Q”导弹计划就是通常所指的“AIM-X”计划。
AIM-68有一个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其战斗部为低当量核弹头W-30,当量为500吨TNT,它的制导系统为复合制导,即半主动雷达制导加红外线制导。导弹为鸭式布局,主翼为狭长(翼展很小)可折叠三角翼,全动式鸭翼为梯形,安置到导弹头部的斜面上,对飞行起控制作用,导弹采用的是近炸引信。由于它的核战斗部当量较少加之其有效的复合制导,使其可以攻击单机和机群,它尤其对有机动能力的飞机攻击很有效,而且,导弹无需要全程制导,在红外线导引头工作时,战斗机即可脱离战场。生产型的AIM-68换装新的固体发动机和燃料,与“妖怪”火箭弹相比,它具有的优势是速度快(达到4M),航程远(65千米)、重量轻(225千克)。对飞行员来说,导弹战斗部当量小(500吨),射程远可能极大地减少实战中被自己的核弹伤着的危险。AIM-68潜在的载机是F-101B、F-106A和F-4C,还可能是F-102A(它因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倍受冷落,没辄的时候才会想到它),由于导弹本身体积问题限制了某些飞机用弹舱携带它,因此导弹弹翼被设计成了可折叠式。
AIM-68的原型计划使用现役导弹成熟技术,如GAR-2/2A(AIM-4C/D)的红外线制导系统,AGM-12“小斗犬”(Bullpup看该导弹图)导弹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等。1956年11月,第一枚AIM-68A的弹体被送到到空军实验室(AFWL),当时人们期望由F-101B发射AIM-68A飞行试验能在1966年3月进行,然而,该计划被放到了次要地位,同时F-101B出现了几个技术难题一时无法解决,发射计划被拖了几个月,最后,在1966年6月AIM-68A计划被搁置起来,两个月后,即同年8月该计划被正式取消了。XAIM-68A原型弹没有进行飞行试验,据报道,取消的原因是:第一、研制费用大大超过预期;第二、美国空军因把洲际弹道导弹放在了优先地位,因而改变了初衷。美国空军利用AIM-68取代AIR-2的计划落空后,只是把AIR-2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升级了事,事实上当时各方面的技术发展很快,层出不穷的武器改变了一些战术使用原则,轰炸机战略核轰炸的地位有被陆基和海基弹道导弹取代的趋势,战略轰炸机不再是唯一的核攻击武器,它在战术、战略使用上也退居到次要地位,所以核空对空导弹的迫切性也没有了。
与AIM-68有关的题外话。1995年美国海军要求用RIM-68A为他们的“标准”(Standard)BlockⅣ舰对空导弹编号,这个要求遭到拒绝,“标准”导弹只好用RIM-156A来命名。1995年9月,海军再次试图使用RIM-??时间了,而且如果使用RIM-68A这个编号,可以保持RIM-66“标准”MR和RIM-67“标准”ER编号的连续性,使其按时间排列,给各个方面都会带来方便,然而这个要求还是遭到了空军司令部的拒绝,司令部负责给所有的导弹和飞机进行编号,司令部拒绝的理由是即使被取消很长时间,老的编号也不能再使用。加上这段内容想让读者从侧面了解美国编号上的一些规则,兴许能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中间缺失的型号。
性能数据:
长度:2.92米
翼展:0.86米(全展)
  0.54米(收起)
弹径:0.35米
重量:225千克
速度:4M
射程:大于65千米
战斗部:W-30核弹头 当量500吨T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6-24 12: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麻雀”(AIM-7)空空导弹是战后美国研制并装备使用的第二个空空导弹,也是世界上装备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中距空空导弹系列。与当时分别由休斯飞机公司和美国海军军械试验站自筹资金研制的“猎鹰”和“响尾蛇”空空导弹不同,该弹是唯一由军方主动投资发展的空空导弹,研制单位是美国斯佩里公司和雷锡恩公司。
  美国军方决定发展这种雷达型中距空空导弹,是出于其冷战战略考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冷战时代的到来。世界的政治地理格局发生剧变,出现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军事态势,苏联在1953年试验成功氢弹,英、法步其后尘,先后有了原子弹和氢弹,更加剧了核军备竟赛。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唯一有效地运载核炸弹的工具是远程战略轰炸机,唯一有效地抗击远程战略轰炸机的工具是截击机,而具有全天候、远距拦截能力的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则是截击机的有效武器。
  当时,美国海军航空局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空空导弹发展计划,要求其M数达到3、射程达到31.5km(中距)、65km(远距);但为加快研制进度,要求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研制一种雷达型空空导弹,即将该航空局已经取消的“云雀”地空导弹用的雷达波束制导系统,用到现有的12.7mm口径航空火箭弹上,要求其最大射程至少达到2km、最小射程不超过305mm,能够拦截M数1的空中目标。这种导弹的关键是波束制导控制系统,故美国海军航空局选择从事该系统研制的斯佩里公司为主承包商,于1946年5月开始研制该导弹。
  限于当时电子器件水平低,大量采用电子管,12.7mm口径航空火箭弹的弹体容积不够,斯佩里公司于1947年3月提出增大弹径,否则减小射程。美国海军航空局于同年5月选择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研制203mm弹径的新弹体,而斯佩里公司作为主承包商仍负责系统工作,并继续研制雷达波束导引头,同年7月该项目被正式命名为“麻雀”项目。1948年1月,位于木古角的海军航空导弹试验中心开始导弹试验,同年8月首次无动力试飞,到1951年共进行了100多次试射,1951年投产,1952年12月3日F-3D首次成功拦截“恶妇”舰载战斗机,1955年6月开始服役,装备舰载战斗机F-3D、F-7。该弹的编号和命名为AAM-N-2“麻雀”Ⅰ(SparrowⅠ),1962年统一编号为AIM-7A,1962年停产,共生产2000枚。
  由于该弹采用三点导引波束制导体制,载机雷达必须不断照射导弹和目标,限制了载机的机动;而导弹必须不断机动,以便始终处于载机-目标的视线上,导引精度差,且只能尾追攻击,加上早期战斗机装备的制导雷达AN/APG-51B,是当时夜间战斗机装备的标准的射击雷达AN/APG-51A的改进型,其波束必须随动于光学瞄准具,要求目视识别、瞄准目标,因此不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只有AN/APG-51的全天候改进型—AN/APQ-51以及F-4H装备的AN/APQ-50,才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但性能水平很低,难以拦截中程高空超音速轰炸机和携带电子对抗设备的远程轰炸机、歼击轰炸机。
  为满足美国海军舰载截击机全天候、全向拦截空中高速目标的要求,美国海军航空局于1955年同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签订合同,在“麻雀”Ⅰ基础上研制采用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编号和命名为AAM-N-3“麻雀”Ⅱ(SparrowⅡ),1962年统一编号为AIM-7B,拟装备该公司新研制的F-5D舰载截击机,采用由AN/APQ-50改进而来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载截击雷达AN/APQ-64。由于海军航空局于1956年退出该截击机项目,“麻雀”Ⅱ仅完成试验性研制,生产样弹共100枚,到1958年该主动雷达型导弹及其火控系统项目最终被取消。在实施“麻雀”Ⅱ计划的同时,美国海军航空局于1955年同雷锡恩公司签订合同,研制半主动雷达制导的中距空空导弹,1956年接收斯佩里公司在布里斯托尔的生产“麻雀”Ⅰ的工厂,1958年1月开始服役,1959年停产,共生产2000枚,编号和命名为AAM-N-6“麻雀”Ⅲ(SparrowⅢ),1962年统一编号为AIM-7C。
  从50年代初开始,在“麻雀”ⅠAIM-7A基础上发展成为包括AIM-7B/7C/7D/7E/7E-2/7F/7G/7H/7M/7P/7R型号、并划分为三代产品的中距空空导弹系列,还改进扩展为包括RIM-7E/7H/7M/P型号在内的舰空导弹系列。由于受半主动雷达制导体制的限制,“麻雀”空空导弹系列的固有的共同缺陷,是不具有“发射后不管”能力,使载机在发射导弹之后不能立即退出攻击而降低生存力,也不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使攻击相同数目敌机需要出动更多架次的载机而易遭更大损失。因此,在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麻雀”空空导弹的生产线将关闭,“麻雀”空空导弹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走到尽头,现役和库存的“麻雀”空空导弹各型号将逐渐被第四代中距空空导弹—“阿姆拉姆”AIM-120A所取代。

结构和性能特点

  该系列各型号导弹采用相同的全动式弹翼控制的气动外形布局,头部呈尖锥形,细长弹体呈圆柱形,4片全动式切梢三角形弹翼位于弹体中部,4片固定式三角形安定面位于弹体尾部。全动式弹翼起控制舵作用,其中一对弹翼可差动偏转,起横滚稳定作用;固定式安定面起纵向稳定作用。弹体采用模块化舱段结构,但在具体结构上,由于该系列各型号导弹的改进发展程度不同,存在着相当差异:
  “麻雀”ⅠAIM-7A分为3个舱段,弹头为引信/战斗部舱,弹体中部为制导控制舱,弹体中后部为固体火箭发动机舱,3个舱段用螺钉连接。由于采用雷达波束制导,其制导控制舱内装的是陀螺仪、加速度计、天线和接收机、计算装置、伺服机构、电瓶和高压能源。导弹发射后1s,由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组成的自动驾驶仪控制飞行,导弹进入机载雷达AN/APG-51B的制导波束后,自动驾驶仪与伺服机构断开,天线和接收机接收制导波束信号,计算装置据此计算出导弹相对于制导波束等强信号区的偏移量,通过伺服机构使全动式弹翼偏转,使导弹返回等强信号区,制导波束随动于机载光学瞄准具视线,从而引导导弹飞行所瞄准攻击的空中目标,制导飞行时间20s。
  “麻雀”ⅡAIM-7B导弹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其舱段布局和内部结构与“麻雀”Ⅰ不同;“麻雀”Ⅲ导弹采用半主动连续波或脉冲多普勒雷达制导,其舱段布局和内部结构与“麻雀”Ⅰ/Ⅱ不同,分为5个段舱,从前到后为导引头、自动驾驶仪和电源、液压舵机和液压能源、引信/战斗部、固体火箭发动机,但其具体结构随各自型号不同亦有较大区别。按作战性能水平,“麻雀”系列空空导弹可分为三代:第一代AIM-7A,只能用于尾追攻击;第二代AIM-7C/7D/7E/7E-2,具有一定的全天候、全向攻击能力;第三代AIM-7F/7M/7P/7R,具有全天候、全向攻击、上视/上射和下视/下射能力。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 5~8km(AIM-7A)
     24km(AIM-7C)(迎头)
     20~26km(AIM-7D)
     22~26km(AIM-7E)
     29km(AIM-7E-2)
     40km(AIM-7F)
     45km(AIM-7M/7P)
最小射程 1500m(AIM-7E)
     600m(AIM-7F/7M/7P)
最大速度 M2.2(AIM-7A/7B)
     M2.5~3(AIM-7C/7D)
     M3(AIM-7E/7E-2)
     M3~4(AIM-7F/7M/7R)
使用高度 15000m(AIM-7C)
     20000m(AIM-7D)
     150~18000m(AIM-7E)
     18000m(AIM-7E-2)
     20000m(AIM-7F/7M/7P)
最大过载 30g
制导系统 雷达波束(AIM-7A)
     主动雷达(AIM-7B)
     半主动连续波雷达(AIM-7C/7D/7E/7E-2)
     半主动脉冲多普勒加连续波雷达(AIM-7F/7G/7H)
     半主动脉冲多普勒雷达(AIM-7M/7P)
     半主动雷达加被动红外双模制导(AIM-7R)
引  信 无线电近炸引信(AIM-7C)
     半主动多普勒雷达近炸引信(AIM-7D)
     半主动雷达近炸引信MK5.35(AIM-7E/7E-2)
     主动雷达近炸引信(AIM-7F/7G/7H/7M/7P)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AIM-7A/7B)
     高爆炸药,重27kg(AIM-7C)
     高爆炸药,重30kg(AIM-7D)
     连续杆,重32kg(AIM-7E/7E-2)
     连续杆,重40kg(AIM-7F/7M/7P)
动力装置 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  重 148kg(AIM-7A)
     160kg(AIM-7B)
     173kg(AIM-7C)
     178kg(AIM-7D)
     195kg(AIM-7E/7E-2)
     227kg(AIM-7F)
     230kg(AIM-7M/7P)
弹  长 3.80m(AIM-7A)
     3.66m(AIM-7B/7C/7D/7E/7E-2/7F/7G/7H/7M/7P/7R)
弹  径 203mm
翼  展 70mm(AIM-7A)
     100mm(AIM-7B/7C)
     102mm(AIM-7D/7E/7E-2/7F/7G/7H/7M/7P/7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4 16: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收藏!
先顶后看

[ 本帖最后由 IAFmars 于 2008-6-24 17: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5 11: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AIM-7B 没有装备过 [s:6]

另外,这个型号居然是 主动雷达 版的? [s:25] [s:25]

[ 本帖最后由 F-4F 于 2008-6-25 11: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6 17: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AIM-7B

设计人员穿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6-26 17: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inSky)

GMT+8, 2025-4-27 17:54 , Processed in 0.0239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