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ky)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6|回复: 6

轉帖:夺目之剑——美国“哈姆”反辐射导弹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5 17: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哈姆”前传——“百舌鸟”和“标准”

  “哈姆”的研制始于70年代,在此之前,美国已经拥有两种反辐射导弹:在“麻雀”III空空导弹基础上发展的AGM-45“百舌鸟”(Shrike)系列和在“标准”舰空导弹发展的AGM-78“标准”(Standard)系列,她们分别属于第一、二代反辐射导弹。

  
  AGM-45双联挂载

  “百舌鸟”最初是针对苏联在古巴设置的防空体系而发展的,主承包商是德州仪器(现在属雷锡恩),1964年10月开始服役,到1981年停产时已经发展成包括20多种改型的大系列,累计生产数量超过17,000枚,平均单价约26,500美元,除装备了美国空军和海军外还出口到英国、以色列和伊朗,并曾先后在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和美军1986年空袭利比亚的“黄金峡谷”等作战行动中实战使用。
作为第一代反辐射导弹,“百舌鸟”有以下明显缺点:

  导引头覆盖频段太窄:虽然“百舌鸟”所有型号都采用通用的、可将天下尺寸降低到目标雷达波长1/4以下的等角四臂平面螺旋天线,但导引头覆盖频段太窄,为了对付工作在不同频段的雷达不得不研制许多导引头,并在出击前根据已知情报选用。“百舌鸟”早期型号依靠多达18种导引头才覆盖了D~J波段(1~20吉赫兹),后期型在这方面改进也不显著,这是导致她的型号特别多的最重要原因。

  制导方式单一:“百舌鸟”系列只能沿着雷达发出的电磁波飞向目标,一旦对方雷达采用关机等措施,导弹将失去制导信息来源而无法命中目标。在越南战争中,北越军队曾多次采用关机、多部雷达交替开机、大角度甩摆雷达天线等措施“戏弄”该导弹,加上针对导引头缺陷采用的迅速改变雷达工作频率等措施,使“百舌鸟”的命中率在1970年下降到3%~6%。

  导引精度低、战斗部威力不足:即使对方没有采用对抗措施,实战中的“百舌鸟”多数的落点离目标的距离也超过20米,而她的战斗部对无装甲防护的软目标破坏半径只有5~15米。这说明“百舌鸟”需要提高导引头测向精度和战斗部威力。

  “标准”是针对“百舌鸟”的缺陷和新的威胁研制的,主承包商是通用动力,1968年开始服役,到1978年停产时累计生产了1,300多枚,平均单价约164,000美元。她包括A~D型,曾在越南战争、以色列1982年攻击贝卡谷地等作战行动中实战使用。

  
  挂载在F-4翼下的“标准”与“百舌鸟”

  与“百舌鸟”相比,“标准”的主要改进是:

  大幅度提高了导引头的频段覆盖范围、灵敏度和视场:“标准”导引头的天线与“百舌鸟”相同,但覆盖频段宽得多,只用两种导引头就覆盖了当时苏联主要防空雷达的频率范围;导引头灵敏度提高,能利用信号强度弱的雷达旁瓣波束制导,而“百舌鸟”必须从信号最强的雷达主波束进入,容易被敌方发现并采取对抗措施;导引头天线安装在陀螺环架上,跟踪视场达到+/-25°,扩大了载机搜索和攻击目标的飞行包线,而“百舌鸟”的固定天线视场只有8°,载机必须朝目标俯冲才能发射导弹。

  制导方式更灵活:“标准”的制导系统有目标频率和目标位置记忆装置,在敌方雷达关机时能按照关机前记忆的目标位置攻击,一旦目标雷达再次开机,又可以通过目标频率记忆装置对它进行重新捕获和攻击。

  增大了战斗部威力:在导引头精度得到提高的同时,“标准”的战斗部对雷达天线的破坏半径也增加到了25~30米。

  尽管“标准”的性能比“百舌鸟”有很大提高,但是她的平均单价是“百舌鸟”的6倍、重量是“百舌鸟”的3倍多,只能装备有限的载机,载机的载弹量也受到限制。同时实战证明:尽管采用了目标位置和目标频率记忆装置,“标准”仍然不能很好地对付突然关机的雷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5 17: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姆”的发展历程

  1972年4月,针对“百舌鸟”和“标准”系列的缺点,美国空军和海军展开了“高速反辐射导弹”(High-speedAnti-RadiationMissile,HARM)的研制,我国根据英语缩写的音译叫她“哈姆”。“哈姆”的承包商是德州仪器,美国军方编号AGM-88。

  “哈姆”在1975年8月开始飞行试验,1980年11月基本型AGM-88A投入小批生产,1983年3月批准投入全速率生产阶段(生产率每个月210枚),同年5月开始服役,到1993年早期型停产时总数量约19,400枚,1999年AGM-88C停产时总产量约21,300枚,平均单价约288,000美元。

  
  AGM-88A,载机F-16

  “哈姆”自投产后就不断进行改进,基本型AGM-88A涵盖了全速率生产阶段的第一、二批次(Block1和Block2,后者改进了制导装置和引信),其余批次都是改进型。她的主要改型有:

  1.AGM-88B:被称为“哈姆”第三批次(HARMBlock3),早在1982年就开始在AGM-88ABlock2的基础上改进发展,1989年正式服役,1993年停产。她通过更换A型的导引头内的插件式硬件模块,获得了一个低成本、高性能的新型导引头。制导系统数字处理机内的软件进行了改进,不仅能在地面进行预编程或重编程,还能在载机飞行过程中进行重编程,这样就有可能匹配出航前没有充分掌握信息的敌方雷达目标信号特征,然后跟踪、摧毁它。

  
  AGM-88B

  美军在“沙漠风暴”空袭中曾遇到的情况是对AGM-88B这种“在线重编程”能力实战价值的最好说明——当时伊拉克使用的部分防空雷达来自欧洲国家,虽然工作频段已知,但AGM-88A不能识别和处理它们的信号特征,也就无法对它们进行攻击。尽管可以采用先定位,然后使用其它武器的方法摧毁这些雷达,但如果使用AGM-88B,就有可能近实时地摧毁这些雷达,节省作战时间并提高载机的生存能力。

  AGM-88B在1999年又进行了Block3A改进,通过更换新软件适应新的雷达威胁,改进的软件在1999年8月完成了在AGM-88B上的测试。这种改型出口到德国和意大利,基本相当于美国自用的AGM-88CBlock5。

  2.AGM-88C:被称为“哈姆”第四批次(HARMBlock4),80年代末开始在AGM-88B基础上改进,1990年投产,1998年停产。她的主要改进是:采用了更新型的导引头,可攻击采用频率捷变(FrequencyAgile,FA)技术的雷达和GPS信号干扰源;采用新型战斗部,对目标的破坏威力也比AGM-88B增大了一倍,能摧毁坚固的目标。1999年又进行了Block5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制导精度、导引头覆盖频段和抗干扰能力。

  
  AGM-88C,载机F-4G

  3.AGM-88D:又称“精确导航更新”(PrecisionNavigationUpdate,PNU)计划,由美国雷锡恩、意大利阿莱尼亚-马可尼(今欧洲导弹集团MBDA)、德国博登湖仪器(BGT)从1998年开始联合进行,内容是在现有的AGM-88CBlock4/5(美国)和AGM-88BBlock3A(德国、意大利)上加装GPS/INS制导装置,同时将软件升级到Block6级别。她采用“先进反辐射导弹”计划中发展、验证的GPS/INS制导装置,设计评审在2000年12月开始,2001年初通过。美国将进行该改进后的导弹称为“哈姆”第六批次(HARMBlock6),编号AGM-88D,主要装备海军的F/A-18;德国和意大利则将分别装备其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空军的“狂风”ECR战斗机,并称之为AGM-88BBlock3B。美国、德国和意大利预计在2003~2007年间分别将1,000枚、1,000枚、350枚“哈姆”改进为AGM-88D或AGM-88BBlock3B。

  采用GPS/INS制导装置可以大幅度提高“哈姆”的使用灵活性,首先在打击固定雷达目标时可以装入其坐标信息,这样即使对方采用关机或其它欺骗措施,导弹也能依靠GPS/INS制导飞向预定坐标;其次它使“哈姆”具有了对多种目标的打击能力,这种情况下虽然被动雷达导引头系统不能使用,但多一种选择总能在战场上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4.AGM-88Block7:原来计划的一种改进,目标是为“哈姆”换装被动雷达/红外成像双模导引头,但从现有资料看该计划不会进行下去,取代她的是“先进反辐射导弹”计划。

  技术特点和使用方式

  “哈姆”的基本数据是:最大射程低空25千米,高空(约9,144米高度)最大射程80千米,最大速度马赫数2.9,最大使用高度12.2千米,全弹重366千克(“标准”重626千克),尺寸(长×最大直径×翼展)4,148×254×1,130毫米。

  “哈姆”的气动布局为“鸭”式,弹体中部布置4片双三角形的切尖控制舵,尾部有4片前缘后掠的梯形尾翼。导弹从头部开始依次布置导引头舱、战斗部舱、飞行控制舱与发动机舱。导引头舱内有宽频带被动雷达导引头,它包括1个天线阵列、10个微波集成电路插件和1个射频信号数字处理机组成。固定式的天线阵列足以覆盖大多数防空雷达的工作频段,而数字处理机的软件可以进行重新编程。

  “哈姆”的战斗部是高爆炸药预制破片杀伤型,是在“百舌鸟”战斗部的基础上改进发展的,重约66千克。装药由FMU-111激光近炸引信引爆在计算确定的最佳高度上引爆战斗部(还备有触发引信),破片的飞散方向图是特别针对雷达目标设计的。

  飞行控制系统包括捷联式惯性导航装置、数字式自动驾驶仪和机电控制舵机。由于采用了惯导装置,即使在飞行过程中如果敌方雷达关机,“哈姆”仍然能够按计算的飞行弹道,采用比例导引的方式飞向目标。导弹的动力装置是无烟、高速、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全重127千克,采用高能量密度的无铝HTPB推进剂。

  与“百舌鸟”和“标准”相比,“哈姆”的显著优点是:

  导引头覆盖频段很宽:“哈姆”只有一个宽带被动雷达导引头,但频率覆盖范围达到0.8~20吉赫兹(C~J波段),是目前所有反辐射导弹中最高的。其导引头的覆盖频段占据了当时苏联97%以上防空雷达的工作频段。

  导引头灵敏度很高:除了能像“标准”那样从敌方雷达旁瓣进行攻击外,“哈姆”甚至能从辐射最弱的尾部进行攻击,这使她更难被对方发现、识别和诱骗。

  通过采用捷联惯导装置,理论上具有了真正对抗敌方雷达突然关机的能力。

  采用了可编程技术,使导弹能够锁定、攻击包括连续波雷达在内的多种体制雷达,并可能只通过软件改进就能对付新的威胁。

  “哈姆”可以采用三种攻击方式:

  1.自卫方式:这是“哈姆”的基本攻击方式。载机上的雷达告警接收机探测到辐射源信号后,由机载发射指令计算机对辐射源目标进行分类、威胁判断和攻击排序,然后向导弹发出数字指令,将确定的重点目标的有关参数装入导弹并显示给飞行员,只要目标进入导弹射程就可以发射导弹(不管目标是否在导弹导引头视场内),导弹在数字式自动驾驶仪控制下按预定的弹道飞行,确保导弹导引头能截获目标。这种方式属于“发射后锁定”(LockOnAfterLaunch,LOAL)方式。

  2.预置方式:向已知辐射源目标的位置发射导弹,也是一种“发射后锁定”方式。导弹导引头按照预定程序搜索、识别、分类探测到的所有辐射源,自动锁定到预先确定的目标上,并对其进行跟踪直至摧毁。如果导弹无法命中目标,导弹战斗部内的自毁装置将使导弹自炸以实现保密。

  3.随遇方式:载机飞行过程中导弹导引头处于工作状态,利用它比一般雷达告警接收机高得多的灵敏度对辐射源进行探测、定位和识别,并向飞行员显示相关信息,由飞行员瞄准威胁最大的目标并发射导弹。这种方式属于“发射前锁定”(LockOnBeforeLaunch,LOBL)方式,这种方式下发现目标的机会受到导引头视场限制。

  雷达告警接收机是使用“哈姆”以自卫方式作战的关键设备。美国海空军的现役的F/A-18、F-15、F-16各自的ALR-67、ALR-56、ALR-69雷达告警接收机都能与“哈姆”配合。有报道说这些雷达告警接收机的精度使它们可以直接为“哈姆”提供火控数据,这应该与“哈姆”的实际使用射程通常很短有关,在这个距离内雷达告警接收机的测向精度能够满足“哈姆”的制导精度要求。如果要在较远的射程上保证对辐射源目标有高的命中精度(使用反辐射导弹或其它精确制导弹药),对这些第三代战斗机来说还是需要发展专用的目标定位装置(根据有关资料,F/A-22上的ALR-94雷达告警接收机的精度可能允许直接对远射程反辐射导弹提供火控数据)。美国空军的F-15E从1996年8月28日开始验证用于与“哈姆”配合的“精确定向系统”(PrecisionDirectionFindingSystem,PDFS),1999年又为F-16CJ发展了新型的“哈姆瞄准系统”(HARMTargetingSystem,HTS),HTS编号ASQ-213,通常挂在F-16CJ的进气道前下方右侧挂架。由于具有较高的探测精度,ASQ-213为“哈姆”提供火控数据自然不在话下,它还可以为高空最大投射射程超过113千米的“杰索”(JSOW)制导滑翔炸弹提供火控数据。

  “哈姆”导弹除装备各种美制作战飞机外,还装备英国的“狂风”GR.1、GR.4、德国和意大利的“狂风”ECR等作战飞机。订购该导弹的国家还有希腊、韩国、西班牙和土耳其。有报道说芬兰、澳大利亚对该导弹也有兴趣(其中皇家澳大利亚空军的F-111C早在1988年就完成了与“哈姆”综合的初始飞行试验)。近年来已知的“哈姆”最新一批生产订单来自阿联酋,它为自己选择的F-16Block60(也称F-16U)战斗机订购了159枚AGM-88C,并已在2001年获得批准。

  “哈姆”在美军1986年3月的“草原烈火”、4月的“黄金峡谷”两次对利比亚的攻击行动中由美国海军首次实战使用,至少击毁了利比亚5部防空雷达;在1991年的“沙漠风暴”行动中“哈姆”发射了2,000多枚,压制/摧毁了伊拉克几乎所有开机的地面雷达,为多国部队夺取伊拉克上空的制空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1998年12月17日到20日的“沙漠之狐”行动中,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战斗机又对伊拉克发射了超过80枚“哈姆”;在1999年3月24日到6月10日轰炸科索沃的“联盟力量”行动中“哈姆”也多次使用,几年来还多次随机“惩罚”伊拉克雷达对“禁飞区”上空美军战斗机的挑衅。“哈姆”在这次美国和伊拉克的战争中也投入使用,但这次最著名的“战绩”却是3月24日一架美国的F-16在被本国的“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的改进型MPQ-53雷达锁定时,立刻发射“哈姆”摧毁了该雷达(大概是因为飞行员害怕“爱国者”导弹象3月23日击落英国皇家空军“狂风”GR.4一样击落自己)。

  “哈姆”也有一些缺点,除了单价明显太高之外,还有一个缺点是它主要依靠被动雷达导引头,通常只能炸毁雷达天线和波导管,而这些只不过是防空雷达系统中很小的一部分,敌方只要换上预备的天线或进行修复就能继续执行防空任务,因此只依靠“哈姆”难以完成摧毁整个雷达系统的任务(当然,摧毁敌方雷达天线和波导管通常都能为己方赢得宝贵的时间)。

  “哈姆”的真正弱点还是她不能有效对付突然关机的雷达。美国海军和空军都曾表示只要敌方雷达突然关机,“哈姆”就基本上无法命中和摧毁目标(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惯导的精度不够高,即使是后来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和“风修正弹药布撒器”WCMD,美国对它们使用惯导的命中精度要求也是30米),所以为了确保在一定时间内摧毁对方雷达,必须连续发射大量的“哈姆”以期望形成一个覆盖对方工作时刻的“导弹流”,于是在“联盟力量”行动中出现了这样的战例:北约战斗机对一个南联盟雷达目标发射约100枚“哈姆”都未能将它摧毁,最后该雷达却被一枚英国的“阿拉姆”(ALARM,“空射反雷达导弹”的英语缩写)摧毁,因为该导弹投射后可以打开自带的降落伞,在空中先等待敌方雷达开机。

  
  “狂风”发射ALARM导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3-5 17: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姆”的未来

  目前美国正在进行两项旨在大幅度提高“哈姆”作战性能和为新型反辐射导弹提供技术储备的研究计划:“先进反辐射导弹”计划和“更高速反辐射导弹”计划。

  “先进反辐射导弹”计划

  “百舌鸟”、“标准”和“哈姆”都是美国海军和空军联合发展的反辐射导弹,美国海军还自己发展过一种供海军战斗机和海军陆战队攻击直升机使用的型号——AGM-122“响尾蛇反辐射导弹”(SideARM)。该导弹从1981年开始在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的AIM-9C“响尾蛇”空空导弹的基础上研制,主要承包商是摩托罗拉公司。本来美国空军也有参与,但该导弹没有全部满足空军对短期过渡性机载自卫武器的战术技术要求,美国空军在1984年年中退出研制计划,导弹由美国海军继续研制,在1987年开始服役,1990年停产,累计只生产了700多枚,平均单价约98,800美元。AGM-122包括A、B两型,B型是在90年代中期在A型的基础上改进的(没有新生产),采用了全新的被动雷达导引头。

  
  AIM-122攻击目标

  1990年,美国海军陆战队提出发展一种射程15千米的新型反辐射导弹作为AGM-122的后继,美国海军在进行相关的“先期技术演示”(ATD)后,正式开展了“先进反辐射导弹”(AdvanceAnti-RadiationGuidedMissile,AARGM)研制计划。1997年美国海军发布了该计划的新细节,使它转变成由美国海军武器中心(NWC)领导,由位于加州圣迭戈的科学与应用技术公司(ScienceandAppliedTechnology,SATInc.)和大西洋研究公司(ARC)分别发展多模式导引头和冲压发动机技术,以用于“哈姆”的进一步改进和后继反辐射导弹研制的“先期概念技术演示”(ACTD)项目。该项目首先开展的是多模式导引头的研制,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冲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目前也已经开始,其成果将用到“高速反辐射验证”计划中。

  AARGM计划具有高度优先的地位,截至2000财年美国海军在该项目上的投资已超过12,000万美元,2001、2002财年又分别追加了2,000万、4,500万美元。2000年3月底在加州中国湖海军空战中心靶场进行了首次AARGM发射试验,试射弹称为“控制测试飞行器”(ControlTestVehicle,CTV),代号CTV-1,由一架F/A-18发射,主要验证了新型GPS/INS中段制导装置的性能,并在做出一系列包含最大机动性测试的预定飞行动作之后准确命中了两辆车之间的预定点,随后CTV-2在5月进行了同样的试验。这两次试验成功验证了反辐射导弹采用GPS/INS制导装置的效果,经过验证GPS/INS制导装置将在前述三国“精确导航更新”计划中用于“哈姆”的改进。

  从2001年初秋开始,AARGM连续进行了4次“制导飞行器”(GuidedTestVehicle,GTV)发射试验(试验弹代号分别是GTV-1、GTV-2、GTV-3、GTV-4),其中GTV-1首次试验了多模式末段导引头,她由F/A-18从中国湖靶场上空发射,成功捕获、识别并命中了模拟的雷达目标。4次GTV发射试验在2001年财年已经全部成功结束,导弹预计将在2003财年投产,2004财年开始服役。由于对AARGM能进入投产阶段很有信心,科学与应用技术公司在2000年5月起就开始自筹资金准备AARGM的生产。

  AARGM采用“哈姆”的弹体,以GPS/INS进行中段制导,末段则采用由毫米波主动雷达和进一步改进的宽频带被动雷达组成的双模导引头。目前关于该导弹作战方式的描述是:发射后导弹沿曲线弹道飞行,将宽频带被动雷达导引头快速转向目标以进行被动三角测量,如果目标雷达关机,导弹先在GPS/INS引导下靠近目标,然后启动毫米波主动雷达导引头,寻找雷达天线或者是导弹金属发射架的强回波以进行攻击。由此可见AARGM将能有效地摧毁关机雷达,不需要像“哈姆”那样为防止敌方雷达关机而发射“导弹流”,可以节约打击成本、增强打击效果。科学与应用技术公司的负责人还宣称AARGM在交付时,导引头将采用与导弹头部共形的天线阵列,并将具有“自动目标识别”(ATR)能力,这样AARGM将还能用来打击敌方弹道导弹发射架、指挥控制中心、雷达电源车等目标。

  AARGM的研制是美国空中力量从“对敌防空压制”(SEAD)到“对敌防空摧毁”(DEAD)作战模式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采用了GPS/INS制导装置,AARGM可以在发射前装入已知的敌方雷达坐标,这样不管该雷达是否开机都能进行打击,而早先的“哈姆”必须首先有敌方雷达开机才能起作用(AARGM自然也保留了这种攻击方式);采用毫米波主动雷达可以提高制导精度和增加目标识别能力,这样AARGM有可能摧毁防空系统中的指挥控制车等关键设备,而不是仅仅摧毁可以更换的雷达天线和波导管;GPS/INS制导装置和主动毫米波雷达的采用又使AARGM能够对多种类型的高价值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另外,毫米波主动雷达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又是目前在大气环境下对付超高速目标的唯一手段,这就使AARGM能有效对抗现有的各种诱骗措施,并能与正在发展的新型超视距空空导弹和新型面空导弹实现导引头的通用化,提高它的可靠性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AARGM不仅显示出反辐射导弹的特殊性(宽频带被动雷达导引头),还表明在DEAD作战模式下,反辐射导弹的技术特点和功能已经与其它精确制导弹药日趋接近。

  AARGM下一步将作为另一个“先期概念技术演示”项目的试验弹——该项目被称为“快弩”(QuickBolt,又译“快速闪电”),目标是为AARGM提供一种加密的“武器毁伤评估”发射机。导弹在命中目标前通过这个发射机将弹着点位置和对目标跟踪、瞄准的信息发送给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再由国家安全局转发给战场指挥控制中心,从而提供近实时的目标毁伤评估。“快弩”计划已经在2000年启动,主承包商是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常称为ATK公司),2002年10月15日该计划在加州中国湖进行了首次成功的实弹试验,装有保密发射机的AARGM由一架F/A-18发射后,首先成功地识别、跟踪并攻击了一个模拟的敌方防空雷达。尽管该雷达采用了关机战术,但导弹仍然落在距离目标小于杀伤半径之内。AARGM上的毁伤评估发射机成功地把跟踪、瞄准数据传输给了国家安全局,然后由后者转化后中继传输到了中国湖的“快弩”项目人员进行评估。今年上半年“快弩”还将进行两次验证试射。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快弩”计划发展的技术将在2005~2006年部署,届时AARGM将成为“网络中心战”(NCW)模式下的一个信息源点,能提高作战网络对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和对目标打击的灵活性。

  “更高速反辐射导弹”计划

  在GPS/INS制导装置和多模式导引头研制取得成果后,AARGM计划的第二部分——冲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也已经展开。采用这种发动机后,“哈姆”将具有更高的飞行速度、更大的射程和更好的末段机动性。美国海军要求大西洋研究公司的这种新型发动机至少能将“哈姆”的射程增加到约129千米。海军还要求为采用这种发动机的“哈姆”发展可供F-35内部弹舱使用的改型,并要求这种改型的射程能进一步增加到约161千米,速度也进一步提高。根据最新资料,大西洋研究公司研制的将是“变流量涵道式发动机”,也就是冲压发动机工作时流量可调节的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考虑到AIM-120C“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MRAAM)的进一步改进型也打算采用这种发动机,因此这项技术可能将是通用的。

  美国海军也已经着手准备将AARGM计划中研制的先进制导系统和冲压发动机进行综合演示验证的工作。在AARGM“制导飞行器”试验获得成功之后,美国海军在2001年11月1日公布了为采用先进制导系统的“哈姆”综合AARGM计划中正在研制的新型发动机的要求,以准备为价值3,000万美元的“高速反辐射验证”(HighSpeedAntiRadiationDemonstration,HSAD)项目进行招标。通过招标,美国海军将选择一家能将AARGM计划发展的先进技术综合的承包商。2002年初,美国海军正式授予科学与应用技术公司提供用于HSAD演示验证的前弹体(也就是带有AARGM先进制导系统的“哈姆”前段)的合同,后段将采用大西洋研究公司新研制的发动机。如果HSAD计划获得成功,它将转入型号项目研制的“系统发展与演示”(SDD)阶段,以将AARGM计划发展的先进技术全部综合到“哈姆”中去。这样改进后的“哈姆”将被称为“哈萨姆”——这是“更高速反辐射导弹”(HigherSpeedAntiRadiationMissile,HSARM)英语缩写的音译。“哈萨姆”除了综合AARGM计划发展的先进技术外,还可能综合RIM-162“改进海麻雀导弹”(ESSM)使用的尾部操纵技术,大幅度降低雷达散射截面积(RCS)的技术也在研究中。美国海军要求“哈萨姆”能与F/A-18兼容(目前要求她的弹体直径与“哈姆”相同,但以后可能改变),速度不低于马赫数4.0、射程不低于100海里(约185千米),全程飞行时间不超过“哈姆”的80%,但平均单价要求不超过235,000美元。

  目前雷锡恩、波音等都已决定参加HSAD计划的投标,按照原定计划,美国海军应该在2002财年启动为期4年的研制计划,2005财年开始自由飞行试验,2007财年投入生产,2010年左右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美国海军计划将1,350枚“哈姆”改进成“哈萨姆”。

  虽然改进后的“哈姆”可能编号为AGM-88EBlock7,但她实际上将是一种全新的第四代多功能反辐射导弹,正如“响尾蛇”空空导弹系列中的AIM-9X一样。目前已知在研制类似导弹的只有德国——它正在研制“阿米格”(Armiger,是“具有智能制导和延伸射程的反辐射导弹”的英语缩写),预计将使用宽频带被动雷达导引头和红外凝视焦平面成像双模制导(中段也采用GPS/INS),同时采用整体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阿米格”可能比AARGM更容易实现智能化的自主目标识别,因为用于红外凝视成像导引头的自主目标识别技术已经在美国和欧洲的新型中程空射巡航导弹上得到实际应用。该导弹的射程也不会低于“哈萨姆”,并且在动力装置等方面很可能将与正在研制的“流星”(Meteor)超视距空空导弹实现通用。预计“阿米格”在性能上将与“哈萨姆”不相上下,主要的劣势是该导弹预计要到2012年开始才能开始服役,取代德国装备的AGM-88BBlock3B。

  结语

  观察美国等现代空中力量的历次作战行动,可以看到SEAD作战任务通常在空中力量的作战使用中占有较大比例,在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空袭中SEAD任务出动架次占联军飞机作战出动(包括直接对地攻击、SEAD、空中优势任务)架次的比例是11.6%,而在“联盟力量”行动中这个数字是18.3%。美国在总结“联盟力量”行动中一架F-117A隐身攻击机被南联盟击落的教训时,认为执行SEAD任务的EA-6B“徘徊者”(Prowler)电子干扰机由于任务吃重导致支援不到位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由此可见,SEAD任务的完成效果对直接对地攻击、争夺空中优势任务的进行有很大的影响,它的繁重也不言而喻。对于正努力建立一支“攻防兼备”的现代空中力量,而潜在对手又拥有很强大的防空体系的我国来说,通过发展先进反辐射导弹等途径获得强大的SEAD或DEAD作战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美国“哈姆”系列的技术特征和未来改进方向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17: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错误,第2图明显是挂在 F-105F 下的,怎么成 F-4 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5 17: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图准确地是应该是 F-16C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6 19: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也有。而且我们有地对空的反辐射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3-7 14: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也有,我们有能打UFO的!

[ 本帖最后由 KNPV 于 2008-3-7 15: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inSky)

GMT+8, 2025-4-27 15:24 , Processed in 0.0248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