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1 19: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1956年2月下旬,空军工程部在北京召开的修理工厂厂长会议上,要求空军上海13厂于当年完成米格-15比斯(ΜиГ-15Бис)飞机的试修,
并于1957年转入成批修理。首架米格-15比斯飞机的试修,仅用5个月就试飞合格。到12月,又完成4架大修任务,均于当年交付,圆满地
完成空军工程部下达的任务,工厂荣获1956年上海市军事工厂厂际竞赛一等奖。米格-15比斯飞机自从1956年开始试修,至1974年停止修
理,19年中共大修1204架。
此后,我军对米格-15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型改进工作。因部队、航校作战与训练急需,经空军首长批准,空军工程部于1958年8月20日向空
军13厂下达将米格-15歼击机改装为乌米格-15(У ΜиГ-15)高级教练机的任务,要求1958年试改装2架,成功后再成批改装。为此,工厂
专门成立设计班子,从有关工厂调来乌米格-15飞机的图纸资料和部分零件,并确定飞机结构力求与乌米格-15原设计相同,飞机改装后外形
、强度、重心要达到原设计要求等5项改装原则。 改装工程从1958年9月7日开工,到11月15日试飞合格,61个工作日就完成试改装任务。
经改装的飞机空机重量为3720公斤,比乌米格飞机轻4公斤;飞行高度在1000米和1万米时,最大速度分别为1010公里和960公里/小时,
达到乌米格飞机规定的最大速度;起飞时机头略重。在爬高、平飞时重心很好;飞机纵向平衡及操纵性能良好;在1万米高空时,座舱增压
正常,前后舱氧气供应良好;特设系统工作正常,性能符合要求。改装的结论是:质量是好的,可以出厂担负部队与航校的飞行训练任务。
改装后飞机使用寿命为250小时,期限2年。 飞机改装成功后,苏联顾问也承认:“你们这样改,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工人们称这架飞机为“
争气机”。1958年11月,空军司令部、空军工程部为表彰工厂改装歼击教练机成功,授予锦旗一面,旗上题词:“十三厂全体同志,祝贺你
们改装喷气教练机成功,为空军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该项改装在1958年空军工程部跃进成果展览会上,获科技成果一等奖。 接着,
空军工程部又下达任务,要求在1959年内改装123架。大批量改装与试改不同,沿用修配式手工操作,难以满足质量与进度要求。为此,工
厂在技术和管理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将钣金、钳焊零件的制造工作划出,成立专业工段,按图纸、样板、铆接型架及模胎,进行批量的专业
生产;扩大地面铆接,整体上机组装,解决改装周期长的关键问题;编制改装的工艺技术文件以及推行标准化工作等。从而不仅使米格-15的
成批改装任务提前在1959年国庆节前夕完成,而且使铆接、钣金工人学会了使用模线样板、模胎、铆接型架等制造工艺,为工厂后来制造飞
机打下了基础。1958~1960年,共改装成乌米格-15教练126架。 1959年7月,空军13厂又接受空军下达的将米格-15比斯改装为教练机的
任务。比斯改成乌比斯与米格-15改成乌米格-15的主要区别,在于要解决燃油载油量问题。由于单座舱改为双座舱,使油箱舱空间减小,燃
油量随之减少,飞机航程缩短,作战半径减少,影响飞机性能。因此如何解决飞机载油量问题成为比斯改装的关键。 厂技术科组织力量在改
装米格-15基础上,汇集群众建议,进行分析,编制两个方案。第一方案是除座舱之外,不改变飞机外形,只在飞机内部加几个小油箱。这个
方案的优点是安全可靠,但是它只能载油1080公升,飞行30~36分钟,难以满足全部飞行训练科目的需要。第二方案是在左右机翼下增加2
只固定副油箱,可充分利用原有结构强度潜力,经计算不会影响整个机翼的强度。载油量可达1312公升,飞行40~45分钟,可以完全满足航
校和部队飞行训练科目的需要。这个方案虽好,但挂副油箱作全特技飞行,在中国空军及苏联米格飞机系列中还从未有过,存在一定风险。
经空军工程部审查,同意工厂分别用两种方案各改装1架飞机。工厂立即成立改装比斯飞机专业小组,并充分依靠工人、技术人员攻克了改装
中的各种难关。如在第一方案改装中,由于机体内部空间的限制,加装油箱和其他机件就发生矛盾,安排结果1只Y-3整流器无处安装。后经
老工人王仁度反复考虑,想出将整流器装在炮舱缝隙里的好办法。又如第二方案制造副油箱,原设计为铆接,工作量很大。老工人许阿法为了
提高质量,加快速度,动脑筋将铆接改为点焊,经试验证明点焊有足够的强度。这一改革的实现,不仅提高了副油箱的表面质量,而且使施工
简化,生产周期缩短。 经过努力,分别于1959年9月底和12月中旬完成两个方案的改装任务,并经试飞获得圆满成功,空军工程部来电表示
祝贺。第一方案保持飞机的外形,又加了足够的配重,使飞机重心有很大调整,试飞员李贵昌评价:“这是改装飞机中性能最好的一架。”按第
二方案改装的飞机,带160公升副油箱,经简单、复杂、高级和高空特技飞行,试飞员邹承鑫评价:“与比斯飞机性能无差别。”为了进一步证
实第二方案带160公升副油箱做全特技飞行的可行性,工厂于1959年秋派杨世骧去沈阳飞机制造厂请教该厂的苏联设计顾问、米高扬的助手
谢苗诺夫。谢苗诺夫认为从强度角度看不安全。回厂后经工厂技术人员再度进行详细分析、计算,认为仍包含在原设计安全裕度以内,可以
实现。为确保安全,去南京航空学院对副油箱做了静力试验,又去南昌飞机制造厂做了整只机翼带副油箱的静力试验,均证明该方案是可行
的,能确保安全可靠。最后从改装的工艺性、维护性、油量及满足部队与航校训练科目等方面全面权衡,选定按第二方案实施。从1960年按
此方案转入成批改装至1969年止,共改装飞机212架,从未发现使用及强度上的问题,证实改装方案是成功的。 1960年,米格-15和乌米格-15
飞机原配套使用的爱尔特-45(РД-45)发动机供应紧缺,进口断路。空军工程部要求13厂将这2种机型改装使用维卡-1A发动机。由于这2种型
号的发动机直径、功率均不相同,工厂技术部门经过研究,提出外形不变而扩大米格-15后机身内腔的方案。为确保质量,对后机身必须改动的
各个部位都经过强度计算,切割后强度不够的部分均用铝型条加强,经改装和加强部分的强度与比斯飞机相等或超过。这项工作首先在空军第三
航校调来的1架米格-15飞机上试改,于1960年9月中旬试飞成功。结论是飞机操纵性能良好,空中操纵动作无不正常现象,基本与比斯飞机相仿
,比米格-15的原性能要好。由此空军决定将80架乌米格-15飞机交13厂改装维卡-1A发动机。第一架于1961年6月16日改装完毕。6月20日由空
军工程部、军训部、军校部、科研部、后勤部、军务部和13厂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结论是质量符合要求,可进行成批改装。至1971年
止,大修兼改装维卡-1A发动机共计141架,从而使空军的乌米格-15教练机因缺少发动机而停飞的状况迅速缓和。 1963年,正值中国地空、空
空导弹试验阶段,而苏联已停止提供为上述导弹试验用的靶机,导弹基地靶机也已寥寥无几,但即将退役的米格-15型飞机却很多。在此情况下,
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以下简称国防工办)于同年11月29日召开靶机专题会议,决定用米格-15比斯型飞机改装成靶机,并要求空军13厂承担
靶机的机体结构改装和整机装配任务,先改2架,1966年5月交付。空军工程部经请示空军副司令员曹里怀同意后,于1964年4月初成立领导小组
,航空研究院30所副所长蔡克非任组长,空军13厂总工程师毛贤晟任副组长,负责具体实施与指挥改装工作。6月16日在空军13厂成立改装靶机
办公室,毛贤晟任主任。为解决空军13厂承担此项任务厂房紧张的困难,经总后勤部批准,修建了1825平方米的靶机厂房。 由于靶机是供导弹试
验所用,对各项技术性能要求很高,在自动飞行时要达到滑跑距离900~1100米,滑跑时间28~32秒,离地速度240~280公里/小时,自动收起
落架时间50±1秒,自动收起落架时飞行速度不大于400公里/小时,滑跑过程中最大偏航角小于3度、离跑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大于25米,离地瞬间
偏离跑道中心线最大距离不大于40米以及在各种状态下的重心范围符合规定等。 经各有关厂、所1年多的协力工作,改装的2架靶机在某基地进行
了多次起落的试飞。经鉴定,达到战术技术要求,可转入小批量生产。为了充分利用比较老旧、接近淘汰不能用于作战的飞机改装为靶机,空军司
令部于1966年3月8日向总参谋部建议,用米格-15飞机改装为靶机。4月6日,总参谋部、国防工办、国防科委联合批复空军,同意1966年仍用米
格-15比斯飞机改装,以后改用米格-15飞机改装。为此,航空研究院和工厂经过修改部分设计,从第九架开始改用米格-15飞机改装。 1965~19
69年,工厂共交付靶机14架(其中用米格-15比斯飞机改装8架,用米格-15飞机改装4架,大修2架)。后由于领导体制变动和工厂担负运10大型
客机制造任务等原因,经空军首长批准,同意撤销工厂靶机改装任务。 根据总参谋部的部署,1960年5月24日,炮兵司令部、空军工程部和炮兵
校射大队组成工作组,至空军13厂研究改装炮兵侦察校射机问题,并初步确定了方案。6月11日,炮兵司令部致函空军工程部修理部,要求下达改
装任务。8月13日,空军工程部下达任务给空军13厂,将1架米格-15比斯飞机改装为炮兵侦察校射机。 改装主要是将飞机的单座舱改为双座舱,
前舱是驾驶员,后舱是领航员。前后舱的设备作相应改变,装置新式地平仪,后舱小时钟改为领航时钟,小罗盘指示器改为大的全罗盘指示器,并
增添照相控制器等。在机头弹舱内安装ΑΦΑ-33/20和ΑΦΑ-БΑ/40能互换使用的航空照相机。将挂弹架改为БД3-53以便携带600公升副油箱,增
加续航时间。在军械系统只留1门口径23毫米机关炮,拆除原有大、小炮各1门。工厂于当年完成改装任务。 美国为了研究米格-15为什么那么优秀
,曾悬赏10万美元,设法弄到一架完整的米格-15;以后又把奖金提高到100万美元,用中、俄、韩三国文字写成传单,但都没有成功。直到1953
年9月21日才得到一架捷克产的米格-15,并立即运回美国试飞。美国的著名试飞员,包括首次突破声障的查尔斯·E·耶格尔,试飞这架飞机后证实
了它的机动性确实很好;但座舱狭小,机载设备也不如F86,俯冲时未能达到声速。
1960年1月12日,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第4师飞行员杨德才驾驶1架编号6501的米格-15战斗机从浙江路桥起飞,飞往台湾,结果在台湾宜兰地区迫降
时死亡。这是解放军方面第1架叛逃的军用飞机。1962年3月3日,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第6师第16团3大队8中队飞行员刘承司驾驶1架米格-15战斗机
从浙江路桥起飞,飞抵台湾桃园机场。获黄金1000两,后加入台湾空军,官至空军电台上校副台长。
北约组织给米格-15所起的绰号为“柴捆”(Fagot)。
外形尺寸
翼展 10.08米
机长 10.10米
机高(减震装置可压缩) 3.7米
机翼面积 20.6米2
重量及载荷
(米格-15比斯)正常起飞重量 4,960公斤
最大起飞重量 6,130公斤
空重 3,636公斤
装一台BK-1发动机推力 2,700公斤
性能数据
(米格-15比斯)最大平飞速度 1,076公里/小时(海平面)
实用升限 15,500米
爬升率 3,000米/分

[/td][/tr][/table]
[ 本帖最后由 Bulldog 于 2007-1-21 19:2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