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已开始研究依靠距离起爆的引信。当时英国海军因为面对越来越强的空中威胁,研究以无线电感应的近接信管来加强防空炮火的效力。在此以前,一般火炮所使用的信管主要有三类:撞击起爆、计时起爆、或高度起爆。以撞击起爆的炮弹射击空中目标,必须要炮弹直接击中目标。但是要击中体积细小,在高空快速移动的空中目标是一件极之困难的事。只有对付低空低速目标的速射小口径火炮,才使用撞击起爆。大部份的高射炮是使用计时或依高度起爆炮弹。一般高射炮炮弹爆炸有效杀伤直径可以达数十米,因此只要炮弹在目标附近爆炸即可。使用高度或计时起爆,需要先准确计算或预测目标的高度,发射前先设定炮弹的起爆时间或高度。若果这设定有错,炮弹就算准确对正目标,亦会因过早或过迟起爆而无效。因为命中的机会少,使用计时起爆的对空火炮必须施放大量炮弹,在目标可能经过的地方造成一个弹幕。使用近接信管,则只需将炮弹向目标方向发射;当炮弹接近目标,二者距离低于信管内的设定限度时,炮弹便会自动起爆,这样将大为提高炮火的效力。
英国在1940年发展出与雷达原理相同的无线电感应近接信管的原型。美国参战后,在美国科技及研究局(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之下完成这种被称为VT信管的设计,并开始大量生产。在二次大战期间,美国一共生产了大约二千二百万枚VT。VT 首次被派上战场是1943年1月5日,轻型驱逐舰海伦娜在南太平洋以配有VT 的五吋(127mm)火炮,成功击落一架日军轰炸机。
近接信管被视为盟军的重要秘密武器,因此在初期一直避免在可能落入敌方手中的情况下使用,一直要到1944年,这限制才被撤销。近接信管的使用,令美国海军的防空火力有效度大为增加。据战后统计,美军舰载防空火炮的主力,127mm炮使用近接信管时击落每架敌机平均需要500发炮弹;而使用常规炮弹时则要多四倍,即2000发。在战争末期防御日本神风敢死队攻击的火炮,大部份都得助于近接信管。美国海军部长科里士图,曾称赞近接信管的使用,令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得以大量减少人员及装备的伤亡。
在欧洲战场上,近接信管是英国在1944年成功阻挡德国V-1火箭攻势的主要原因之一。击落V-1火箭防空火炮大部份都配备火控雷达及近接信管这两种新发明。按战后统计,以VT近接信管击落一枚V-1平均需要150发炮弹,但使用常规炮弹则需要约2800发。
除了被用在防空火炮炮弹,VT亦有被用在对地火炮,以及装置在炸燀及火箭之上。当中对地炮火使用了近接信管后,可以无需观察员指挥,炮弹自动会在地面上十至七十呎的高度爆炸。炸出的碎片及强大压力能杀伤地上无装甲保护的人员,士兵就算是在散兵坑等临时掩体内亦不能幸免。在陆军内,VT 被称为"OZIT"。在1944年底,德军在突出部战役中突袭盟军。美**炮在12月8日的恶劣天气中首次使用POZIT,德军没有防备而伤亡枕藉。按事后估计,炮火的威力增加了约七倍。巴顿将军当时称,这种信管将改变战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