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ky)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Myosotis

[自由之鹰] 关于Barrel roll 桶滚和high yoyo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6 13: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silverliu 于 2010-1-17 10:29 编辑

个人理解,桶滚和high yoyo并不是追求减速,反而是保持速度,因为速度高过对方,在滞后攻击容易超速,所以这两个动作是保证不降低速度的前提下,通过走曲折的线路而保持滞后攻击的方法。

桶滚需要注意理解姿态的改变,需要对飞行有良好的操控。


另外,low yoyo就是为了减少攻击的偏角才使用。


个人理解,个人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6 16: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这两个动作目的都是为了保持优势位置,
以较小的G,同时保持目标始终处于视野内,对本机姿态进行有效控制的同时,快速、可控的减速,以防止超越敌机。

滞后追逐是为了保持我机的优势位置,要想攻击最终必定进入纯追逐或者领先追逐,只要敌机速度低于我机,那么不减速就必然导致超越,不可能保持攻击位置。

[ 本帖最后由 Levin 于 2009-4-16 16: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6 16: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yosotis 于 16-4-2009 13:14 发表
个人理解,桶滚和high yoyo并不是追求减速,反而是保持速度,因为速度高过对方,在滞后攻击容易超速,所以这两个动作是保证不降低速度的前提下,通过走曲折的线路而保持滞后攻击的方法。

桶滚需要注意理解姿态的改 ...


同意,所谓的减速一说我自己也觉得不是很对!如果单纯的为减速的话,可做平面的之字行减速啊!我觉得就减速效果来说这样快的多了!因为可以随意的控制高G。呵呵呵!自己认为桶滚的战术机动在于近距格斗中,实用性很高,一个是通过增加单位时间内的飞行距离,让后面为尾追的敌人超过自己!同时保持高能量!另一个是尾追敌人,在保持能量的同时不超过敌人!我个人认为,能量是一切!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失掉能量的优势!我认为是危险的!

个人见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6 19: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们因该明确一点,任何机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射击角度,并非是为机动而机动。
第二,战机的机动性与飞机本身的飞行速度,发动机输出功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非只与舵面的使用量有关,收油和减速会有时会获得更好的机头指向,全油门不一定就安全。
第三,每种战斗机的空气动力特性不尽相同,任何飞机不能一概而论,例如,Fw190A9对暴风,在暴风取得后半球优势时190可以进入俯冲并且将双方进入高速并做滚筒机动,利用190优秀的舵面效应和稳定性将暴风置前并获得射击机会。同理如果喷水或是拉5被109进入后半球要是做滚筒基本上就是找死的,109在滚转和瞬间机头指向要优于喷水和La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7 10: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ilverliu 于 2010-1-17 10:35 编辑

http://www.insky.cn/bbs/viewthread.php?tid=36687&highlight=%CD%B0%B9%F6

1


2



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加入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 18: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铅笔刀也来说两句,关于桶滚减速的问题,这是我个人的思考,未必正确。
首先假设有A B两机,A机空速300,沿航向000保持水平飞行。B机空速500从A机后高半球高速接近,并对A机进行攻击。如果双击始终保持航向000,B机较高的空速势必导致超越A机。这是B机作为一个进攻者所不愿意看到的。此时B机开始桶滚,我们先假设A机始终保持航向000. B机桶滚的目的是减小在进攻轴线上的速度,也就是沿航线000的速度,目的必然是减速,但是这个减速减得是什么速度要分清楚,是进攻轴线上的速度,而不是本机的绝对速度 这是怎么做到的?利用桶滚将速度分解到多个方向上,沿进攻轴线000的速度必然也就小下来了,而自己的能量仍然保持,只丢失很少的一部分,因为自身的绝对速度几乎没有变化,只是被桶滚巧妙地分布到多个方向上。
至于楼主说的,在水平面上做水平转弯来减速,甚至通过高G值的剪刀来减速,那速度确实能够减下来,但是牺牲的是自身的绝对速度,绝对速度的损失意味着能量的损失。绝对速度=能量
这个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前面的例子中,桶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减速,防止被防守方前置。但是减速是减少的进攻轴线上的速度,不是自身的绝对速度。绝对速度就是自己的能量,水平转弯减速防止超越是不太可取的,因为牺牲了自己的绝对速度。
以上是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 20: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ilverliu 于 2010-5-29 18:59 编辑

这就是典型的通过线路来减速,而仪表表速其实没有或者减少很少。

更重要的是大家思考问题的习惯 和 思考问题的方法, 至于结果到不是很重要。

high yoyo = 元宝


high yoyo = 元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加入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 20:5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以来利用桶滚机动躲导弹由于没有在实战中实施的先例,因此有些朋友一直在争议其在现实中是否有效。

桶滚在实战中是否有效我们并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地是其在实战中的执行有很多制约和难处,并非像LO中那么理想。
但是根据导弹导引规律、导弹飞行控制系统和飞行力学的共有特点,桶滚躲导弹不论实战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其提法本身恰恰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桶滚躲导弹的一些推理依据。

桶滚机动,也叫“周期性变向变载机动”

“目标-导弹”系统实际上是一个闭环系统。导弹的工作过程是,首先通过传感器对目标诸元参数的探测,核心计算机通过导引率如比例导引率确立一条理论的碰撞轨迹,然后将其与导弹当前飞行轨迹作差,将这个差信号传给飞行控制系统,由舵机驱动导弹的舵面偏转,以修正当前导弹飞行轨迹,使导弹的轨迹趋近于理论碰撞轨迹。

然而,导弹从探测刷新目标到计算碰撞轨迹再到控制伺服系统执行飞行指令最后按照导弹按照计算的轨迹飞行的全过程是一个执行周期,就像“积分步长”的概念一样,在每一个并不长的周期里,如果目标飞机的航向、过载等飞行参数发生较大变化,导弹将不能及时的修正它的飞行轨迹以准确的迎向目标飞机,造成理论碰撞轨迹和导弹实际飞行轨迹之间产生一定的误差。
这个误差要通过下一个周期开始的时候被修正,这也就是说,导弹的跟踪任务响应过程总是滞后于目标飞机的机动轨迹的变化,两者之间存相位差。此外,目标飞机具的轨迹变化,对导弹的跟踪响应任务实际上是起激励作用的,这个激励可以具有某种频率。导弹系统本身执行跟踪响应任务也具有一定的频率,由其探测延迟、计算延迟、舵面执行延迟和轨迹响应延迟以及各种比例系数等技术参量来决定(当然这个频率可能随飞行条件变化而变化)。既然存在激励和响应的相位差和不同的频率,导弹也就和其他控制系统的被控元件一样,在激励-响应的频率比和相位差满足一定的条件的时候,产生“谐振”现象。

周期性变向变载机动,也就是我们所做的桶滚,正是企图通过目标机动轨迹改变引起激励,和导弹飞行轨迹的响应发生谐振,使跟踪轨迹发散。一方面旨在消耗导弹能量,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理论碰撞轨迹与导弹实际飞行轨迹之间的时间相位差和空间位置由谐振引起的误差,以及其随时间的积累,来追求可能的脱靶。

当导弹的执行跟踪任务的响应频率与飞机的机动变化频率呈接近1的频率比,比落后相位接近1/4个周期时,这个目标飞机通过改变机动轨迹造成的新机动轨迹与理论碰撞轨迹之间的误差和导弹通过跟踪机动修正的理论碰撞轨迹与实际飞行轨迹误差之间的辅值比可能会达到一个可观的值,也就是进入谐振峰值发生的区域。事实上只要机动频率处在谐振带宽之内、幅度合适、相位合适,随着时间推移,周期不断积累,这个误差可能也会被累积。如果这个累积的误差超出了导弹的近炸范围,那么导弹即使动力充足,也会脱靶。当然,在实战中要求飞行员精确执行这种机动是很难的,敌方导弹的准确情报也很难获取。

不过通常来说导弹的响应频率还是比较高的,飞机通过改变机动轨迹未必能达到这么高的频率,然而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的提高这个频率使其接近导弹的响应频率(一般来说达到0.7就进入谐振的明显区域了),单位周期内越剧烈的机动(偏移量大),越长的飞行时间,对导弹的误差累计效果越好。

此外,“目标-导弹”系统的特性与执行跟踪任务时的“人-机耦合震荡”系统也是类似的,
相当于是把人-机系统耦合中对目标姿态的跟踪任务换成导弹对目标飞机轨迹的跟踪和碰撞,把人的知觉模型和输出判断换成导弹的导引律和飞控指令,把飞机的操控系统换成导弹的飞控伺服系统,把跟踪任务时目标姿态和当前飞行姿态的差反馈替换为导弹碰撞轨迹与当前导弹飞行轨迹的差反馈。
人机藕合震荡发生的后果是尽管飞行员以一定频率努力操纵飞机向预定姿态靠拢,可是飞机却在目标姿态上下的振幅越来越大,偏离跟踪任务的目标姿态越来越远,相位也是落后的
周期性变载变向机动成功的后果是尽管导弹的导引头努力控制导弹将导弹飞行轨迹与理论碰撞轨迹相重合,可是实际飞行轨迹与理论碰撞轨迹的几何差的副值是发散的,相位也是落后的。


同样,如果飞行仿真中导弹的计算步长过于细密并且忽略了导弹的执行周期,也就是忽略了导弹的延时时间常数(导弹的飞控品质),使导弹不具备典型的被控单元的典型特性(响应频率无穷大,激励频率比上响应频率约等于0,不可能发生谐振),那么桶滚就不可能有效果效果。

反过头来,LO中桶滚之所以比较有效,正是因为它考虑了导弹的执行频率和周期(虽然不一定符合真实的导弹,可能要低于真实的导弹),再者在LO中,因为你可以无限次不怕死的实验,所以可能从感觉上渐渐摸清最容易使谐振发生的机动频率,因此主观上也使桶滚的效果大大提高。

总之,桶滚躲导弹还从未在实战中试验过,现在还只是一个理论上的东西,最多也只是在飞行实施仿真的假设中演示一下,就像LO里一样。

其实动目标跟踪问题,是导弹控制率和火控设计领域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各种运动伺服机构中也普遍涉及,七八十年代起就是研究热点,包括对上面所说的谐振问题的研究。
在现实中的情况可能要复杂的多,我本身也不是学这个方向的,只是把仅知道的一些整理了发上来而已,在深入我也不知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 21: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是我在其他论坛上看到的,弄过来看看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23 21: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请注明大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inSky)

GMT+8, 2025-5-16 04:14 , Processed in 0.0473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