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可以去修改DATA了。
BOL投放器可安装在AIM—9、AIM—120及其他导弹挂梁上。早期方案中每个挂梁的尾部安装一个BOL投放器,较新的“双联装”方案可在一个挂点安装两个带保形整流罩的 投放器。战斗机可选择在两翼翼尖或外侧挂点各带一BOL投放器,或者在两翼外侧挂点各带一“双联装” 投放器。
BOL采用了机电 投放而不是常见的燃气 投放方式,从而简化了 投放器的结构,并大大增加了诱饵数量。每个BOL投放器可携带160个RR—184箔条或MJU—52/B红外诱饵弹包,诱饵数量为一般 投放器的5倍。澳大利亚的F/A—18将选用两个“双联装”的配置共640个诱饵弹包。诱饵弹包尺寸与计算机软盘相仿,从前到后叠放在 投放器内。 投放时弹包被机电作动机构依次推出,随即在BOL内置涡流发生器和飞机外翼段涡流的驱动下加速扩散。
在评论一种无源诱饵 投放器性能之时,诱饵对来袭导弹的干扰效果是最重要的判据之一。BOL独特的安装和 投放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其诱饵的效能。采用“双联装”配置的战机,每个挂点可带红外和箔条诱饵 投放器各一。就箔条诱饵而言,箔条云的展开时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性能指标。BOL投放器可利用翼尖/外翼段涡流加速箔条云的运动和扩散速度,此外由于位于两翼外侧的 投放器同时 投放弹包,两团箔条云以较大间隔并列散开,故此能在极短时间内在机后形成大面积的箔条云,配合机载干扰机照射和规避机动,则更易令敌方雷达“脱锁”。
MJU—52/B红外诱饵则采用了“另类”的干扰原理,对新型红外制导导弹独有奇效。常见的机载红外诱饵均为点状燃烧的“曳光弹”,采用质心诱偏*的原理对红外制导导弹进行干扰。*(当红外诱饵弹和飞机同在导弹跟踪视角内,根据质心干扰原理,导引头将跟踪红外诱饵弹与飞机的能量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心偏离飞机而偏近红外诱饵弹的燃烧中心,则红外制导导弹将跟踪这个中心,当飞机和中心的夹角大于导弹跟踪视角时,则飞机脱锁得到保护。)针对这种干扰模式,第三代红外制导导弹综合使用了双色制导、小视角大视场的光机扫描、多元探测器、自适应抗干扰电路和以数字化处理为基础的目标特征判断等技术,令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大大增强。而第四代红外制导导弹则广泛采用红外成像导引头,在导弹制导的中段便可获取更多的目标特征信息,在末段更可采用目标图像识别的方法区分红外诱饵。2003年11月,IRIS-T导弹在性能验证试验中干净利落地击落了施放大量点源红外诱饵并作规避机动的靶机,直如于千军万马中射杀敌军上将,用事实宣告第四代红外制导导弹的抗干扰能力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先进红外制导导弹咄咄逼人的挑战下,BOL系统另出跷径,使用了面源干扰模式的MJU—52/B红外诱饵。此诱饵由红外诱饵巨头金属表面公司研发生产。在 投放时,诱饵的封装带被剥开;进入气流后,封装片在气动阻力下分开并将发光材料施放出来;MJU—52/B的自燃发光材料在气动加热下开始燃烧并驱动烟火料在空气中急剧扩散成云雾状,云团燃烧和羽烟产生了大面积、宽光谱的面源红外干扰,将飞机的红外辐射信号遮挡住或叠加在一起。任凭红外制导导弹的抗干扰能力再强,总不能滤掉这片亮斑获得完整的飞机信号,其动态误差将大大增加甚至完全失去飞机的信号。当BOL系统配合载机内置的红外诱饵使用时,烟云周边四散而出的诱饵将令导弹的信号处理部分忙乱于大量的判断,配合飞机的规避机动,可以达到1+1+1远大于3的效果。
基本技术参数
空重 投放器:11.9千克保型 投放器:15.9千克
诱饵质量 6.9-9千克
诱饵数量 160
装填时间 <1分钟
供电 115V,400Hz单相交流电
配件 BOL测试组件BOL装填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