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ky)

 找回密码
 立即加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2|回复: 9

[技术交流] 超视距空战战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 03: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战斗机上所装的火控雷达,多为脉冲多普勒雷达,多普勒原理是利用地面速度为零的道理,将多普勒雷达频移为零的信号滤除。也就是说,脉冲多普勒雷达只能发现径向目标,如果目标的运动方向与机载雷达波束垂直时,则雷达往往就把目标当成杂波滤掉。因此,在超视距空战中全向告警雷达就成了必需的装备(现代机载全向告警雷达可对50公里左右的雷达信号产生响应),它可以帮助飞行员发现敌机载雷达的扫描方向。一旦发现敌机载雷达信号变为镇定状态时。飞行员应立即驾机倒转,转到与敌机载雷达波束垂直的方向,这样就会脱开敌雷达锁定。即便是正处于跟踪状态的雷达也会失去目标,必须等待光点再度出现后才能重新进行搜索和跟踪。
当然倒转的同时也意味着你在远离敌机,所以侧转摆脱敌机载雷达锁定后,仍然要转回来朝向敌机,这样又会在敌机载雷达上出现。怎么办?很简单,再进行一次倒转摆脱,这个战术就是大家熟悉的“蛇行机动”。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空军的米格一25战斗机就曾以超音速蛇行机动突入美军F-15战斗机的视距内;在澳大利亚和美军航空母舰编队进行的演习中,澳空军的F一111战斗机也曾以低空侧转闯入美F-14战斗机的封锁线。
运用蛇行机动战术,速度是关键。因为侧转争取的是短暂的脱锁,如果敌机改变方向,仍有可能重新搜索到你,所以你必须争取这短暂的空隙,抢占有利的位置;另外,速度还可以减少蛇行机动的次数,利于快速接敌。
甩掉导弹
如果雷达告警装置告诉飞行员敌机已发射了导弹,则应运用电子干扰、箔条诱饵和机动动作甩掉来袭导弹。超规距空空导弹主要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和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从射程上讲,两者没有多大区别。但有一点要清楚,超现距导弹的最大射程在实战中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如果在导弹最大射程处发射,目标机只要稍一机动,导弹就够不着了;况且空空导弹为了避开干扰,还要进行一定的机动,射程就更近了。再者战斗机飞行员为了更准确地捕捉目标和识别敌我,更有把握地让导弹攻击目标,通常也会把目标机放近些,然后才发射导弹。一般最大射程80公里的导弹,其实际发射距离不会超过50公里。这个距离上,即使雷达性能较差的战斗机也能发现雷达性能较好的战斗机并进行反击。所以,如果不解决更重要的抗干扰能力和敌我识别能力,一味去追求更远的搜索距离和导弹的最大射程,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对于来袭的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由于其发射后仍需载机雷达引导,所以目标机在收到告警信号后,仍用侧转动作摆脱雷达锁定,并施放箔条干扰,使导弹失去制导,则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就会因找不到目标而扑空。如果来袭的是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由于其有一定的自导能力(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也不是说发射后就真的不
用管,它仍然要从外部获取信息,只有当目标进人主动雷达导引头搜索范围内,目标已很难对其进行干扰时才真正不用管,目前这种导弹的主动段距离是18公里左右),所以除了做剧烈的机动动作如蛇行机动、急剧俯冲外,同时应对其进行积极和消极干扰,从而摆脱导弹的攻击。在美伊围绕禁飞区的一次冲突中,美战斗机曾发射了4枚AIM-120空空导弹,但都被伊军飞机甩掉,令美军大为吃惊。所以对于高技术兵器,应客观评价,既不能无视它的存在,也不能把它吹上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03: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躲闪中距导弹的攻击?(转)

首先,现有战机雷达必须利用脉冲都卜勒原理,将地面反射的杂讯消除,才能在中低空正常运作。然而,脉冲都卜勒原理是利用地面速度为零的道理,将都卜勒频移为零的讯号滤除。但如果敌机的速度向量与战机雷达的波束垂直的话,则敌机的径向相对速度就跟地面一模一样,势必被雷达当作是杂讯而滤除。故超视距闪躲动作的第一个要领就是“侧转”(Beaming)。首先飞行员必须由雷达警报器发现拦截机雷达的方向,当发现雷达信号变成锁定状态,或推测拦截机可能发射射后不理的先进中程飞弹时,飞行员应该以最高的转弯率进行急转弯,转到雷达波与飞行方向垂直的位置,则锁定的拦截机雷达将会脱锁,导致半主动雷达导引飞弹失效。即便是正进行扫瞄同时追踪状态中的雷达也会失去目标,必须等待光点再度出现后才能重新进行威胁判定与射控作业。但侧转也就表示你在远离拦截机,你总是要“朝”拦截机接近才可能穿透它的防空网,故侧转只是应急的措施,终究要转向拦截机,则又会在拦截机的雷达幕上出现光点。故“侧转”一般的使用方法是发现被锁定时,赶快侧转以使雷达脱锁,确定安全后再回头朝向目标。拦截机雷达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锁定,到时候再让雷达脱锁一次。故这种战术就像足球过人一样,后卫拦截(被锁定)时,就左右闪躲一下再继续前进,直到下一个后卫出现再闪躲。如果战机的速度很慢的话,这就变成很辛苦的旅程,必须进行多次蛇行动作才能穿越拦截机,而一次没闪成可能就成为瓮中鳖。但如果战机的速度很快的话,在闪躲动作之间战机就可以前进相当可观的距离,例如波斯湾战争中的MiG-25便惯以700节以上的超音速蛇行冲入F-15的视线距离。不过这动作其实并不是米格机的专利,澳洲的F-111与美国航舰演习时便曾在低空侧转以冲入F-14的封锁线,北约演习中,英国空军龙卷风(狂风)F-3也会用这招闯进具备AMRAAM发射能力的德国F-4F的近距离。另一个武器的死角是雷达天线。一般战机雷达是以3-5度宽的波束以每秒60-120度进行2到四行的扫瞄。在一百公里外,这种扫瞄模式可以侦测到上下18公里内的目标,但在20公里外,这种扫瞄只能扫到上下3.5公里内的目标。如果拦截机的高度是30000英尺,也就是10公里的话,这表示20公里只要低于拦截机高度3.5公里(也就是海平面到6.5公里高空)都是雷达的死角。因此入侵机如果在30公里以前利用侧转不断令雷达脱锁或无法追踪,一路钻进20-30公里处急遽降低高度就可以脱离雷达天线的扫瞄范围,则入侵机就可以不再理会都卜勒原理,笔直朝拦截机冲去。故入侵机就可以射程较短的武器钻入拥有超视距射程的对手附近,而将其击落或是穿透防空网。英国皇家空军的龙卷风F3与德国的F-4F在加拿大进行模拟对抗时,便曾经利用这种战术突穿F-4F的长射程AMRAAM(虽然龙卷风的天闪飞弹也是超视距,但是其射程不如AMRAAM)。其战术要点便是当飞行员判断自己进入对方AMRAAM射程时,先侧转使F-4F的APG-65脱锁,再‘剧烈’改变高度,以利用雷达脱锁的瞬间脱离雷达天线的扫瞄角度。在训练中,所谓的改变高度指得是由一两万尺俯冲到七千尺,在实战中就是要从两三万尺俯冲到六七百尺。江金亮少校失事前高度由一万五千尺剧烈降低到三千尺,可能就是打算利用这种高度战术,脱离两架拦截机的扫瞄角度。速度仍然是这个战术的关键,因为侧转争取的是短暂的脱锁,如果敌机改变方向,还是可能重新侦测到你,所以你必须争取这短暂的空隙抢占有利的位置。龙卷风会以七百节以上狂飙,如果大势不妙,逃命的速度更会高到14马赫。如果你的目标只是穿透拦截机的防空网,作到这些动作便已足够。但如果你的目标是以劣势武器击落对手,就必须留意到这个战术也有缺陷。这个战术的缺陷就是,当敌机看不到你的时候,也就往往是你看不到敌机的时候。侧转的时候拦截机在你的正侧方,你的雷达天线转不到90度。当你死命俯冲时,你的雷达也往往看不到上头的拦截机。故,你怎么能期望你死命做完这些动作时,一抬头刚好敌机笨笨的在前面等你打?皇家空军的龙卷风凭藉的是Link16资料键,龙卷风F-3是世界战机中,少数拥有可传递雷达图的资料键。故其战术便是利用第三者的友机或是预警机在大后方用强力雷达侦测整个空域的目标,并将敌我的位置即时传递到前面死命钻来钻去的友机雷达幕。故闪躲中的龙卷风仍然可以从战术资料显示幕中看到拦截机的位置,决定闪躲的方向,以及是否可以转守为攻。这也可以看出这个战术的另一个漏洞,当拦截机一样有第三者协助侦测时,就可以在丢失目标讯号时,仍然维持指向入侵机。侧转动作在超视距空战中是一招绝技,但在缠斗中却是自杀,因为侧转九十度表示奉送给对手九十度的角度优势,拦截机只要再赚到另一个九十度,你就是死鸭子(180度的角度优势,也就是机首正对著敌机的机尾)。波湾战争中的两架MiG-25成功用侧转以及降低高度的动作逼近F-15的视线范围,但当F-15进入缠斗动作时,便轻而易举地咬住MiG-25的尾巴,终究将这两架超视距空战动作漂亮,缠斗动作不及格的MiG-25打落到沙漠。<br>  这也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国空军明知道超视距空战武器有死角存在,仍然坚持超视距空战能力的原因。空军中有一句话:“永远保持进攻精神”,这指得便是飞行员必须尽可能指向敌机,以免被敌机抢占六点钟方向。而侧转动作却是避开机头,让敌机有机可趁。空军另一句话:“能量就是生命”,能量是速度(动能)与高度(位能)的总和,但是“降低高度”的动作就表示你自己耗损能量。所以拦截机或许无法在超视距空战中将你击落,但是等双方进入缠斗距离时,拦截机不但可以咬住你的六点钟,而且他还有高度优势,就算是你有头盔瞄准器加先进缠斗飞弹也不能反败为胜。(波湾战争中的一架MiG-29成功逼近F-15而没有被中程飞弹击落,但是一进入缠斗后,两架F-15却分别占据高度与角度的有利位置,迫使伊拉克飞行员进行没有希望的S动作而撞进沙漠)所以,超视距武器的射程即便不能发挥作用,也可以压迫对手采取守势,利于而后的缠斗。然而,不论是超视距空战,或是视距内缠斗,都需要训练扎实的飞行员才能发挥武器优势。因为这些动作虽然看似简单,却相当精确(精确的角度,精确的速度才能迫使对方脱锁)、危险(任何朝地面俯冲的动作都是危险的)。前次我方进行演习的目的是演练JH7与F7E与苏27与J8-2在预警机的引导下对远距离入侵空中目标进行拦截作战,并设想在预警机被摧毁的情况下,JH7凭借机载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引导F7E与苏27发射导弹摧毁100、60公里外的敌入侵目标。在整个作战期间F7E和Su-27歼8-2均关闭机载雷达,由JH7引导中程空-空导弹拦截入侵目标。J8-2压制敌雷达。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被引导飞机是可以发射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的作战飞机。其自身必须具备发射、引导这类导弹的功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03: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谈近距离格斗与超视距空战(转)

人的视力范围有一定限度,在空中看到一架战斗机的平均距离是8千米左右,这是天气晴朗时的平均值。有雾、雨天、黄昏时候,能见度很差,看见的距离要大为减小。而且每个人的视力差别很大,有的飞行员可在20千米以外看到飞机,有的近到8千米也看不见。此外,还与飞机大小有很大关系,对于轰炸机可以看得远一些。的肉眼还有一个特点,如果已看到飞机,一直盯住让飞机逐渐飞远则可在10多千米后才看不见。相反,在天空中找飞机,有时已飞到5千米距离还找不到。8千米目前是一个一般公认(并无明文规定)的数值。两架飞机在这一距离内空战称为目视格斗空战。70年代以前绝大多数的空战是这一类空战。<br>“看不见就打”的空战称为超视距空战。既然称为“看不见”就表示肉眼看不见,两机作战距离在8千米以上。当然,肉眼看不见不等于“盲目”乱打。目前主要是靠雷达或红外线瞄准跟踪装置发现目标并依靠这些设备来进行作战。战斗机上的雷达发现空中目标的距离目前是100千米左右,有的飞机还要远一些。大型战斗机的雷达天线直径在1米以上,雷达功率很大,最远可“看”到150千米。而小型战斗机机头很小,可以安装的雷达天线不大,例如米格-21飞机的天线,直径很难超过0.5米,有效发现距离一般只有30千米左右。<br>这里还要说明一点,雷达的发现距离与目标的大小以及“隐身”能力有关。衡量后者的参数称为“雷达反射截面”(RCS),单位是平方米。它的物理意义是将飞机对雷达波反射的能力用一块“平板”的反射能力来代替。飞机愈大,RCS就愈大。飞机采用新技术,隐身能力愈强,RCS就愈小。目前无隐身功能的战斗机,例如小型飞机米格-21和F-5的RCS约为3~4米。而大型战斗机,如苏-27、F-15,RCS约为12米。中型战斗机F-16、“幻影”2000等,RCS约为5~6米。现代机载雷达资料上说的发现距离是指对中型战斗机而言,即以RCS为5米为准。但俄罗斯的机载雷达标准往往是指RCS为3米,所以俄罗斯雷达发现距离如果是100千米,用西方标准来说应是117千米(发现距离与目标RCS的1/4次方成比例)。<br>在“看不见”条件下搜索跟踪目标的还有红外线装置(IRST)。它是利用目标飞机尾喷流或机体温度升到70℃~80℃以上时发出的红外线发现和跟踪目标。这种新型的装置包括成千上万个红外元件,接收到的目标图像不是一个亮点而是由许多小方块组成的目标飞机图像。它对战斗机有效搜索距离是:迎头40千米,尾追约80千米。对大型轰炸机则会更远一些。这种装置的搜索方位角可达到±60°,所以和雷达的功能已经很接近。不过它不能测量目标的速度和飞行方向,也不能测量目标的距离。为此这类装置一般还要配上激光测距仪才便于发射空空导弹。但有了这套装置后,飞机可以在雷达被对方干扰时仍能发现和跟踪目标,进行超视距空战。俄罗斯的苏-27、苏-35等战斗机都有这种装置,而西方国家的战斗机F-16、F-15还没有,只是欧洲战斗机EF2000和法国“阵风”已经配备IRST。<br>为了进行超视距空战,用航炮作为武器是绝对不成的。航炮的有效攻击射程不超过600~800米。早期的空空导弹有效射程8~10千米,在超视距空战中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这类型空战一定要配备射程达25千米以上的中距空空导弹。80年代以后,这类导弹已经逐渐成熟,例如美国的“麻雀”AIM-7M和俄罗斯的R-98M(北约称之为AA-3“阿纳布”)。最新的中距导弹有3种,即俄罗斯的R-77、美国的AIM120和法国的“米卡”(MICA),这些导弹的最大有效射程都在50千米左右或更远一些,特别适合超视距空战。1991年的海湾战争首次出现用中距导弹击落的飞机比用格斗导弹击落的多的情况。前者一共击落25架,用格斗导弹只击落8架。而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中,空战中被击落的16架飞机全是被格斗导弹击落的。若从一般概念来说,很远距离就能将目标击落,那又何必再去格斗一番呢?因此这就在下一代战斗机的发展中引出一个问题——设计战斗机的重点应放在超视距空战还是放在格斗目视空战?<br>这两种空战对飞机的要求是不完全相同的。<br>  其一,在作战空域方面,格斗空战宜在高亚音速甚至低速区进行,这时飞机的转弯角速度最大,飞机转头容易。空战高度也不宜太高。在高空飞机转弯半径很大。例如在高度11千米、M数0.9时,转弯半径一般都要4~5千米。如果速度是超音速,转弯半径将超过8千米。这就是说等到飞机转过头来,很可能已经看不见对方飞机,无法目视格斗了。而超视距空战是靠发射空空导弹作战,高空作战困难不大,甚至可以打迎头比自己高或低几千米的目标。同时,导弹在超音速发射时射程还会增大不少,所以更宜于在高空超音速作战。<br>  其二,格斗空战要求飞机机动性、敏捷性都十分好。现代空战虽然不再限于只能从目标尾后攻击,但无论如何应先将机头大致指向目标。战斗机能向后发射导弹的技术目前尚不成熟。如果飞机能够迅速偏转使机头指向目标(即所谓瞬时转弯角速度大)?这将在格斗中占很大优势。在大迎角或超过失速迎角时仍能做机动的飞机将更容易使机头指向目标(即所谓过失速机动)。而超视距作战只要求飞机在超音速飞行时机动性好一些,能保证发射导弹即可。在远距离追踪目标并不要求很快偏转机头,因为跟踪角速度不大。对飞机也不要求翻斤斗或下滑倒转等机动动作。<br>  其三、格斗空战要求飞机能从很低速尽快增加到高亚音速。而超视距空战则要求飞机能很快从高亚音速加速到超音速。<br>  其四,格斗空战对地面指挥引导要求低一些,只要引导到空战区以后,目视作战就全靠自己了。超视距空战全过程有地面或空中预警机通报空中目标分布情况,好处很大。有地面情报直接支援的一方将占很大优势。<br>  其五,格斗空战对隐身技术不作要求,在目视距离内敌我识别系统的好坏影响也不大。而这两项技术在超视距空战中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到作战效果,是作战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p>由此可见,设计以超视距空战为主的飞机与目视格斗空战优先的飞机完全不同。当然两种形式的空战在飞机设计上都应该能很好完成。但从技术角度看,全都优先是不可能的,而应该有所侧重。80年代新设计或使用的战斗机有5种,即法国“阵风”,英、德、意、西班牙的欧洲战斗机EF2000,俄罗斯的苏-37和I.42,还有瑞典萨伯公司的JAS-39。其中EF2000明确以超视距空战为主,格斗机动能力放在次要位置。它的飞机外形和设备都是从这个角度来设计的。但这种飞机并不将隐身技术放在优先位置。苏-37和I.42都有很强的超视距空战能力,主要是选用很好的机载雷达,配备最新的中距空空导弹。但从其飞机布局看,格斗机动能力也很好。苏-37是在格斗空战性能优秀的苏-27飞机基础上改进而成,保留了其格斗性能的优点,而对隐身能力要求不高,只是“尽力而为”,飞机布局没有大的变动(只改为三翼面),所以应该算是格斗为主兼顾其它。I.42似乎加强了超视距空战能力,<br>据称具有不开加力超音速飞行(超音速巡航)能力,隐身性能也不错(准隐身飞机),但这种飞机近期不大可能投产,因为太大、太昂贵,与俄罗斯目前经济条件不适应。法国“阵风”是作为格斗飞机设计的,只是兼顾超视距空战,具有有限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也只有中等水平的隐身能力。使用的“米卡”导弹是双用途的,既能中距空战也有相当格斗能力。由于导弹重量较轻,其最大射程,即超视距空战能力将有所减弱。瑞典的JAS-39是轻型战斗机,超视距空战能力很弱,雷达性能有限,而其格斗性能似乎也不突出,但最大的优点是价格较便宜。<p>未来的空战肯定是两种形式并存,预测“远程作战即定胜负,无需格斗”可能言之过早。所以下一代战斗机的趋向似乎是“超视距优先兼顾格斗”,这更容易为军方所接受。不过具体优先特性分配,优先到何等程度要视各国的军方需求,即其国防特点和军事思想而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03: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战术跟踪与反跟踪技巧

跟踪敌人,躲避敌人的跟踪,是飞行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想发现敌人并不被敌人发现就必须先学会如何判断敌机的方位。点钟方位,在大多数游戏中都使用这种方式来表示你与敌机的方位。它把飞机当作表盘的中央(机头为12点,机尾为6点)而目标为表盘上的一个点,如果僚机报告有敌机在你的1点钟方向,那么这架敌机就在你的机头右侧大约20度的位置上。同理,其它目标的方位也就很容易判断了。<br>逼近率,敌机与你接近的速率。单位通常是海里/小时(也有用千米/小时)。他通常显示在雷达或其他的侦查仪器的监视器上。如果它显示的是正值那么你与目标的距离是在逐渐缩小反之如果是负值就说明你与目标的距离在不断增大。比如雷达上显示一架MIG29的逼近率是20,这就表示敌机正以每小时20海里的速度接近你,如果是-20,那么这架MIG29就正以每小时20海里的速度脱离你。<br>时速为600英里的MiG29是很难用肉眼发现的。所以,作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一定要善用战机上的各种先进设备来发现并消灭敌人。<br>雷达,这是你最有效的侦查设备,它能在一百英里以外发现敌人并在50英里之内指引导弹准确的摧毁目标。雷达的有效距离及使用方式因飞机(游戏)的不同而不同,但对空雷达的工作方式一般都分为RWS(边搜索边测距)模式和TWS (边搜索边锁定)模式。RWS的搜索范围很大,通常能扫描机头左右30度的范围而距离则能达到0-200英里,但是它不能锁定敌机和指引指导导弹攻击目标,而且它的精度也很差,不能准确地判断敌机的方位。虽然TWS模式的搜索距离不如RWS远(通常小于50英里)但它是战机上唯一能锁定敌机并能指引雷达制导导弹攻击目标的设备。而且定位精度也远比RWS高。在作战中灵活运用对空雷达的这两种工作方式(使用RWS计算敌机的大概方位然后使用TWS锁定攻击目标)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不过雷达是通过发射雷达波然后接收回波来确定敌机的方位,这样一来敌人可以通过RWR(雷达告警接收机)来发现你,要小心使用。 <br>对地雷达的工作方式在各个游戏中差异很大,不过使用方法和对空雷达很相似。红外系统,它的用途很广泛。搜索锁定空中或地面目标,引导武器攻击,导航,夜间航行都可以用到它。红外系统的优势在于它是接收目标散发出来的热量来确定目标方位设备,所以不会被敌人发现。不过红外波衰减的很快,红外探测的距离只有20英里左右。而且天气对红外系统的影响也非常大。RWR(雷达告警接收机)。和红外系统一样RWR也是一个“沉默的猎手”它是通过接收敌人雷达发射出来的雷达波来发现目标。所有的雷达辐射源不论是敌是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而且RWR没有搜索死角(360度)搜索距离也没有限制。但是敌人的雷达只要一关机就会从RWR的屏幕上消失。真实的RWR不能测定目标与自己的距离只能显示雷达波的方向和强度,Jane\'s的F15就是如此。不过在大多数飞行模拟游戏中RWR都是像雷达那样可以测距的。<br>AWACS(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和JSTARS(目标联合监视与攻击系统),前者是为你提供空情情报的空中预警机(如E2C,E3A).后者是向你提供地面目标瞄准信息的支援飞机(E8C,无人侦察机)。在战斗中你不用打开雷达也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全面,实时的战区情报,是你最强大的后盾。一些游戏中(USNF,F15)AWACS是用语音为你提供情报的,而另一些游戏(ATF)是通过你与预警机上的雷达接驳来实现资源共享的。JSTARS在游戏中基本上都是使用接驳的方式向你提供目标信息。<br>懂得如何攻击敌人只是胜利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保存自己ESM(电子干扰系统),这是你唯一可以对抗敌人雷达的电子设备,它使用杂音,重复,虚拟回波等各种方式来干扰和欺骗敌人的雷达,从而使你逃脱敌人的跟踪。开启ESM大大地增大了敌人发现你的机会,但是他却不能锁定你。在游戏中ESM基本上都是自动工作的,你只需打开它,剩下的交给机器自己完成就可以了。<br>箔条,用来在近距离干扰敌机射来的雷达指导导弹,当导弹距离比较近的时候释放箔条再配合机动动作是最有效的规避措施。<br>红外诱饵(曳光弹),用来干扰红外制导导弹,使用方法基本上与箔条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 08: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太有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 09: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顶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 13: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s: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 15: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s: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 15: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s:19] [s: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 21: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问下,在服务器上进行BVR是不是和网速有很大关系呀?我经常都已经目视敌机了雷达屏上也什么都没有。或者是雷达屏上有目标(TWS)但是无法锁定。PING 没下过270的人飘过。[s: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inSky)

GMT+8, 2025-5-3 17:25 , Processed in 0.03621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